德文化杂文随笔 德文化杂文随笔 先秦两汉最早记载善卷传说的《慎子.逸文》说:“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庄子》则说:“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同书还有一段说:“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增加了一层不图虚名,自然避害的意思。《荀子.成相》则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说到了天子职位与义利的关系。进入汉朝,《淮南子》说:“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然莫能与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时。”还说:“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列子.杨朱篇》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说:“昔者尧舜伪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享祚百年。”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对这个上古传说的思索,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 归纳起来,善卷不做天子的原因大致有这几种:追求自然无为;不求名利;才不能尽善;舜的让位只是作秀。面对这么多不同的认识,以后皇甫谧在作《高士传》时也有了新的思索,他说:“善卷,尧北面师之。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遂去,入深山,莫知其处。”增加了一段对舜“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的批评,而把天下让给别人也不可能出自真心。 《吕氏春秋.慎大览》绕开了舜让天下的问题,只说:“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因为尧知道德行达智不如善卷。《古诗源.击壤歌》说的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人们并不十分注重天子个人的作用,而上古的“德”字,是有“目”有“心”的`,对于一个领头之人,身后不仅集中人们的目光,还有发自内心的拥戴。然而,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并没有尧让位与舜的事,而且舜不仅囚禁了年老德衰的尧,还让他的儿子丹朱“不得与父相见”,他还为自己建起了“游宫”!如此看来,舜是不是真心想要让位给善卷的事也就成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就给易于从众的天下人,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在名利面前产生一种自卑的偏差,善卷等人敏锐地看到了这将会改变原有审美价值的危险性,所以他们的不愿当天子,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不屑和不可能,一方面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原有纯朴的社会理想。尽管这样做,违背了社会发展弱肉强食的规律,但他们内心仍然在坚持一个“德”字。改朝换代往往是野蛮地邪取,有德者则用他们的毅力去愈合创伤,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社会,使之向理想境界靠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64b127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