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造字”和“仓颉作书” 转载范家齐《华夏万岁》 伏羲造字和仓颉作书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标志。古埃及、苏美尔、古印度和玛雅都在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象形字。但这些民族的象形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起源于“天传神授”。唯独中国文字有起源、过渡、演变、发展的记录,这就是“伏羲造字”和“仓颉作书”。 为什么所有地区创造象形字的形式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成其物,随体结绌”? 为什么伏羲要把创造文字的基本法则垂范于天下(以垂宪象)? 为什么使用象形字的都是黄(棕)种人? “伏羲造字”的过程是由“依类象形,比类合谊”过渡到“有形可识,有意可辨”,“仓颉作书”(仓颉为黄帝史官,著有《仓颉》一卷)的过程是由“句法章法,兼以巧思”过渡到“俱收并蓄,自成一家”。“伏羲造字”和“仓颉作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水经注·卷十六》载:“临溜人”发掘了距今3000年的“齐太公六世”之“铜棺”,“惟三字是古”体外,其余“前和外隐”全是“余同今书”的北魏“隶字”,郦道元由此认定“隶自出于古”。 北魏学者惯例把伏羲、炎、黄、尧、舜诸代称为“古”,对夏、商、周三代称其“号”,“隶自出于古”就是要重新认定中国各类文字起源的时间。多部古籍载:伏羲观鸟兽立文而造书契;仓颉取鸟迹始作文字。这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文字与“鸟迹”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象形字是图画和符号,不是“鸟迹”;篆字是孤笔线条,也不是“鸟迹”;唯独隶字不但是椭圆形的“鸟状”,而且结体笔画全为“鸟迹”。横——“鸟头鸟尾”;竖——“鸟骨”;撇、捺、点、钩、挑、提、折——“鸟羽”。这就佐证了隶字最晚成熟于“仓颉作书”,篆字成熟于“伏羲造字”,象形字创始于“太乙初始”。 《圣经》说:天下所有人都说同一种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先秦古籍说:黄帝云游四海,尧舜大治九洲,大禹华夏导河,周穆王征伐大荒,齐桓公号令天下,苏秦合纵六国……,都是使用黄帝创造的统一书体。四川出土的战国木牍,不但证明了隶体是中原文化的统一文字,也是青川少数民族的通用文字,还是希腊字母文字前的原始字体。汉代搜集筛选在《艺文志》中伏羲至黄帝期间的古籍达数百卷,这只是“嬴政浩劫”后残余古籍的群星几烁。如此巨量的历史文籍,只有使用弧笔和直笔的字体才能著书成集。 河南舞阳遗址和湖北杨家湾大溪遗址出土的陶制符号,不能作为华夏文字起源的依据,其原因是中国远古从来没有用陶器记事的惯例。陶器的随意符号是艺术风格的自然表现形式。 甲骨文和金文也不是华夏文化的通用书体。作者擅长1—3毫米毛笔微书,在各类字体的书法“创作”中,都是大量使用异体字和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69563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