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并不最重要 有真关怀才有真春晚 素材汇编 0203 1957 由于“草根”明星的加盟,今年春晚舞台上多少有些“不一样”,记者在排练现场欣赏了“西单女孩”任月丽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想家》,还有“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从演出效果来看,《春天里》将成为今年最流行的歌曲——虽然原唱者是,而且这也是一首旧歌,但它由两个“民工”唱出,别具一番沧桑凝重的中国黑土地味儿!(《扬子》1月20日) 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春晚的软肋,也是备受公众批评的一大靶子。今年央视春晚有望一改脸谱化,无论是“西单女孩”还是“旭日阳刚”,以及传说中的深圳民工街舞团,确实都挺草根。应该说,央视春晚吸收草根明星加盟,不止是吸收新鲜血液,换换风格、变变作料,更想传递一种对底层的人文关怀。 在宏大叙事之中融入人文关怀、底层关怀,颇有必要,否则就过于歌舞升平、缺少人情味。但是,吸收草根加盟并不等于就一定有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以农民工为例。2015年春晚上一曲《农民工之歌》,令人耳目一新,但歌词内容不免让人有些失望,比如:“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来,历经艰辛不怕风吹雨打。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这样的歌词确实很励志,演唱者王宝强很兴奋、情绪很饱满,但歌词所表达的只是一种美丽的梦想。试问,有多少农民成了城市新主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人生就一样有好年华?这恐怕是创、编导的一厢情愿吧? 确实有农民工成了新市民,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不少人很茫然很沮丧很黯然,甚至有些绝望,正如有人感叹,《农民工之歌》只代表最积极乐观的少数农民工。许多农民工在进城之后感到命运不公,有怨气、有委屈,甚至有愤怒。更重要的是,整个农民群体一直在承受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中国目前最严峻也最沉重的社会现实。 再比如2015年春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朗诵《心里话》,里面有这么几句,“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女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娃,都是祖国的花。”这让人听后眼睛湿润,可在一个拼爹时代,农家孩子拿什么比?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的资源很少,没有制度化的安排,怎么比?别人有背景他们只有背影,如何比?当我们经常看到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强拆,不少农家孩子在城市里居无定所,无法受到稳定的教育,又如何比?很显然,这样的话不是孩子说的,而是大人说的,甚至可以说是某些强安到孩子身上去的。 其实,农民工在春晚现身较多,他们要么直接登台表演,要么被别人演,但有时,他们被脸谱化甚至被丑化,成为演员揶揄的对象。比如,冯巩在《公交协奏曲》中的台词:“以前我媳妇不爱干活儿。自从输了血之后,嘿,两袋大米10棵白菜,扛着上八楼了!后来一打听啊,输血的那几个农民工哥们儿啊,是搬家公司的!”这样的话就让人听了不太舒服。再比如舞蹈《进城》中的农民形象,被刻画得贼眉鼠眼、鬼鬼祟祟、弯腰弓背。 关爱农民工,不是让农民工站在舞台上就完事,更不是让农民工自己或农家孩子在舞台上,装作雄迈地高歌一曲、自我感动就完事了。毕竟,在离开舞台后,他们还要生活,还得面对斑驳的现实,还要遭遇可知或不可知的困难以及歧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吴理财在谈到新生代农民工时说,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脱域”或者“离场”的生存状态,要么被现代化大工厂规训成为原子化的、没有情感的“生产机器”,要么在花天酒地的娱乐场所“消费”自己的青春和身体,要么孤独、落魄地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或“街角社会”„„多描摹农民工的内心挣扎及生存困境,比简单的励志歌曲重要得多。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这是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演唱的几句歌词,它是绝大多数农民工真实处境的写照。春晚关注农民工很有必要,但切莫陷入伪关怀的陷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7921272b160b4e767fcf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