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 的光荣使命和责任.今天如何教学生成为了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 话题.如何教学生?如何把学生教好?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 者面前的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教书育人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 并之的系统工程,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既要有苦干、实干、拼命 干的奉献精神,更要有笃学、精研、沉思的治学精神.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教师.教书育人,是 我们的本行.但如何教出特色,教出个性;从一位普通型教师, 向复合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奋斗将成为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编写了《今天——如何教学生为一书,依 次从德育、智育、艺术、多媒体教学、教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今 天应如何教学生.全书令人读之有理、读之有得、思之明理、用之可行, 续教育的培训教材,不失为一本可读之作. 1 如何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也叫理解兴趣,它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 一种力求理解或积极趋近的倾向.如果说:“勤奋出天才”的话, 那么,“兴趣又是勤奋的动力.”当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话,他总 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实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 担,否则,学生就可能仅仅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此时,教师 若不改进教学方法,不去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必然导致学生对 数学失去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倦情绪.如何来提升学生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下面谈三点看法. 1.1 从学生的错误中实行引导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碰到学生演板时出现很多错误,如何对待 这些错误,这不但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准确性,而且更多的 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深刻性,处理得好, 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简单地进 行否定,而是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从错误中“引导”他们找 到准确的解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而且还能激 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1.2准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因为学生的学法不同,数学成绩会出现差别,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也会深浅不一.如果不能准确对待学生的提问,这些问题就会越积越 多,影响新课的学习,以致最终问题太多,成绩一落千丈.对课本上 的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教师应指导他们先消化课堂内容,透彻理解教 材,培养“想好了再做”的好习惯.否则,即使他们问得再勤,也不 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无法实行知识的迁移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学习难以成功;对课外偏、难、怪方面的问题,教师也要即时对学生 作出学习方法上的辅导,给他们讲“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千万 不能一味地加以批评,而是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 立足于课本,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基础去发展自己. 1.3 以数学美的特征引趣 如果教师在解题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克服和减少思维的 片面性和绝对化,揭示数学中的简洁美和奇异美的特征,用新的 观点,新的方法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学生就会感到趣味无穷. 我在一次上数学课时,遇到比较 与 的大小时,学生 绝大部分都片面地思考用作差通分运算解之,结果非常麻烦.我提 醒,可否考虑倒数法,经过提醒,学生很快就得到了简捷的解法. 这种解法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一些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巧妙的 方法,悠久的历史,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去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培养,长 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一般学生认为 数学“枯燥无味”的看法,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2 教师的教态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利恩做了很多实验,最后得出一 个公式: 课堂上的信息总效果 =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从这个公式看出,属于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占很大的比重.从 教育控制论和教学的实践能够看出,课堂上非语言行为在信息传 递中有着明显的作用: (1)通过恰到好处的非语言行为,充分利用视觉的补偿作 用,教师积极输出的信息会更好地转化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理解讲课的内容. (2)能够补充和代替语言行为,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 时,得到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恰当结合, 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使学生积极地实行思维. (3)能够促动信息传递中的反馈调节,使学生用心去收集教 师发出的信息,并根据理解掌握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十分注意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 教师的姿态要沉着、稳重、自然大方,使学生敬而不畏,感 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越听越爱听.教师要注意既不要呆 在一个位置用一种机械的姿势讲课,也不要在讲台上频繁的来回 走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的效果. 教师的视线要注视全班学生,既不能只面对课本、教案,也 不能只面对黑板.教师的视线要尽量环顾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a51e9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