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谜语导入: 师: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师:上联是:二三四五2 师:下联是:六七八九师:横批:南北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愁眉苦脸,而他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学生:缺一少十,没东西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 师:一和衣同音,而十和食同音,数字中没有出现一和十,就可以理解缺衣少食,横批只有南北,四方位少了东和西,理解为没东西。 教师: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的玄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对联》 二、 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断) 2、对联的特点和特殊对联的欣赏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师:这上联出得妙吗?妙在何处?学生讨论回答 ——数字联,贯穿了1~10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 一等下流 师:下联对得如何?(学生说出其巧妙之处和不足之处——字数不等,断句不一致) 学生讨论总结: 普通对联第一个基本要求: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上联: 风声 雨声 读书声,声声 入 耳; 词性:名词+名词+名词, 名词+动词+名词 字数相同 结构: 偏正+偏正+偏正 + 主谓 词性相对 下联:家事 国事 天下事,事事 关 心。 词性:名词+名词+名词, 名词+动词+名词 结构相应 结构:偏正+偏正+偏正+ 主 谓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师:这副对联符合第一个要求吗?(引导学生从上下联的字数、断句去考虑——符合要求)除了普通对联这个特点外,它还有其他独特之处吗? (引导学生认识拆字联,十口心构成思,八目尚构成赏,繁体)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 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师:上面这副对联符合上面的要求吗? (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联尾字的平仄) 普通对联第四个基本要求: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临风感慨多。(正对) 勤奋筑起通天路,懒惰堵塞智慧门。(反对) 学生讨论总结:普通对联共有的特点 对句要领: 一、字数相同 二、词性相对 三、结构相应 四、仄起平收,平仄相间。 五、 内容相关 对联的分类:正对、反对、流水对。 正对:上下联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联形式。如: 上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 学海无涯苦作舟。 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或者相对的对联形式。如 上联:横眉冷对千夫指, 下联: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上下联意思具有假设、因果、递进、条件、承接等关系的对联形式。如: 上联:才饮长沙水, 下联:又食武昌鱼。 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A.趣联: 一天早晨,一个秀才外出,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用竹竿敲打桐树上的桐子,立刻想到了一个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但是,想了半天,也对不出下联,于是他就一边走一边想。到了傍晚,回到家,看到自己七岁的小女儿正在啃鸭子的头,边吃边说:“太咸了!太咸了!”秀才马上想到了下联: B.讽刺: 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占京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好屈膝求和。议和会上,众洋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其中有个洋人代表公然提出上联要求答对:“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能战。”清政府的代表明白这是向他们挑战示威,但敢怒不敢言。正在这时,有个年轻小吏跃而起,昂然答道:“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并拿。”面对这文字严密、话语犀利的言词,挑衅者想顾愕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c5a73267ec102de2bd89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