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教学提纲 1.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生产、生产力的含义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学生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思想教育,都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提出的这一论断,寓意深刻、内涵十分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二、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讲,没有多少难度。可以将重点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要采用专题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将教育落到实处。建议用1课时集中学习教材的理论知识,1课时进行专题教育活动。 三、教学步骤 (一)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问题的教学 1.处理好本问题与前几章的关系 可以从提问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讲起,使学生明确从本章开始侧重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接着教师可简略地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相关理论。) 2.本问题宜采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一:以回顾知识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说明,提请学生回忆初中历史所学的劳动创造人的知识。方法二:对教材中的三点阐述,分别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掌握。方法三:运用“名言警句”说明其中道理。 3.挖掘本问题的思想教育性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明确这一观点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分重要,也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解。 (二)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的教学 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 (1)讲清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一个基本含义。 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中去时,科学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中,无不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2)用图示法讲清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二个基本含义。 通过列表讲清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应强调科学技术并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它才是第一生产力。 (3)运用具体事例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从三方面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第三个基本含义。 ➢ 教学参考资料 1.粮票的故事 小小粮票,方寸之物,却浓缩了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酸甜苦辣。 1955年11月,第一批全国统一的定量制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印刷发行并开始使用。发行之初,由于没有饥饿所迫,人们不重视它,有时还相互赠送。但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粮票的价值达到了顶峰。当时“黑市”价每斤玉米面4元多,白面6元多,一斤粮票值4元多。可是国家公售定量粮食是平价,自由市场是高价。由于有“差价”,所以粮票就有“含金量”了。除了有“国票”,各个地方还有“地方粮票”,在本地流通使用。“国票”与“地票”之间也有一定的“差价”。改革开放后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我国农业形势好转,城市居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粮票的作用不断弱化。1993年5月10日北京首先停用粮票,接着全国各省废止粮票。到1993年年底,全国已基本放开了粮食价格。至此,流通近40年之久的粮票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发行粮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品严重短缺,不用票证就难以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最基本的供应。粮票由盛转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物质供应由不充足到充足的过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做的开幕词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对“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盛行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谬论的有力批驳。它为当时教育、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成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4.关于生产力的提法 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生产力有多种提法: (1)“一般生产力”,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等精神形态的生产力,既指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也包括间接可能的生产力。 (2)“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指具有特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特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而成的直接生产力。 (3)“社会劳动生产力”,指劳动的社会结合而产生和增加的生产力。 (4)“个人生产力”,指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 我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是指这些生产力中的某一个。 关于生产力的这些提法,是从生产力的内容、性质、地位等意义所作的说明或规定,都不是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表明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又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能更好地提高综合国力,就能在不同国家不同力量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在前面。 共产党的产生,主要基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想发展生产力,就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此。2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包括对所有制关系、分配方式、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都进行了改革,从而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会遇到坎坷和曲折。 现阶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 6.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于18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在英国,到19世纪30至40年代基本完成。以后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也相继完成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机械化,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电气发明相继出现。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第二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地域广泛,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下生产力。它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准备了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它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为主要内容。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一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又一成果。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1953—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 7.20世纪十大工程技术成就 (1)电气化。如果没有电力,20世纪的科技、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2)汽车。发明于19世纪,而大批量工业生产是20世纪,现已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 (3)飞机。发明于1903年,20世纪下半叶成为远程主要运输工具,拉近了城市、国家和洲际之间的距离。 (4)自来水。为人类提供干净和充足的饮用水,大大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显著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 (5)电子技术。从真空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成为当代各行各业智能工作的基石。 (6)无线电和电视。这两项技术使人们的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现在世界上看不到电视的人已不多了。 (7)农业机械化。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没有农业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从事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使更多的人从事其他工作。 (8)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制出来以后,电子计算机逐步普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9)电话。使家庭成员之间、公司之间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保持瞬时联系,使地球变小,工作节奏加快。 (10)空调制冷技术。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食品保鲜等。 上述10项工程技术是2000年国际科技工程大会召开前夕,由美国工程院与30多家美国专业工程协会一起评出的,共20项。后10项是:高速公路、航天技术、互联网、成像技术、家用电器、保健技术、石油化工、激光和光纤、核技术、高能材料。 (选自《时事资料手册》2001年第1期。) 8.知识经济和纳米科技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科技不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它主要是指: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 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一纳米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略等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科技是一门以0.1到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2000年,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而且,它必将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9.杂交水稻击败饥饿威胁 1973年,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三系杂交法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多个杂交品种。863计划开始以后,国家将利用高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产量的工作交给袁隆平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三阶段发展战略的“袁氏设想”。 经过全国22个单位、数百名科学家的共同协作和10年的艰苦努力,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二系法”杂交水稻品种,成为我国目前大面积种植水稻中产量最高的品种。据测算,这种具有超级稻特征的水稻新品种从播种到成熟平均每天每公顷产量可达 100公斤以上。1990年,杂交水稻的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试种结果是比美国的优良品种增产38%,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种。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8个国际大奖,被国际上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使中国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美国普渡大学汤·巴来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甩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水稻研究所1981年在中国湖南长沙合作建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12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名左右的农业科技人员。 1998年越南种植杂交稻达20多万公顷,印度为10万多公顷,一般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2吨。 10.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2l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新的飞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迎接国际挑战,实现经济振兴和现代化,我国必须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解放前凉山彝族社会的奴隶制度 彝族是我国西南各兄弟民族中的一个约有二三百万人的民族,四川省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是彝族的一个最大的集居区。 凉山地区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一直到解放以前,由于长期残酷的民族压迫(实质是阶级压迫),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虽已使用铁制农具但十分落后,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分工与交换很不发达,本民族的市场和商人阶级还没有形成。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面,凉山彝族地区还保存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剥削形式——奴隶制度。 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区别基本上是以等级的划分表现出来的。整个社会可以划分成黑彝与白彝两个阶级。黑彝是贵族,他们是大小不同的奴隶主(也有个别的是劳动者),约占人口的7%,他们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80%的奴隶;白彝是奴隶,约占人口的93%(包括汉人奴隶),其中分为三个不同的阶层:“锅庄娃子”、“安家”、“曲洛”。在这三个阶层中,“锅庄娃子”(“锅庄娃子”,是在锅旁工作的人,就是家内奴隶,是最典型的奴隶)与“安家”(奴隶主为了控制锅庄娃子,分化奴隶间的团结,对于顺从他们的锅庄娃子给予“赐婚”,叫作“安家”。)是地位最低的奴隶,“曲洛”是具有隶属关系的农民(实际也是奴隶,只不过程度不同),大多数对奴隶主欠有高利贷,随时有破产降为纯粹奴隶的危险。 黑彝奴隶主,完全不参加生产劳动,并且极端轻视劳动,他们的50%以上的耕地是强迫奴隶无偿耕种,除此之外,“锅庄娃子”还为他们放牧和从事家务等劳动。所以,黑彝奴隶主完全是依靠占有奴隶的劳动过着寄生生活。他们一般都以占有奴隶的多少来计算自己的财富。黑彝奴隶主视奴隶如同牛马一样,是仅供驱使的活工具,可以任意打骂和摧残,可以随便买卖和处死。奴隶的死亡在奴隶主看来同死了一条狗一样,挖一个洞草草掩埋便算了事。黑彝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是极端残酷和野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6cd99c7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