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作者:黄新迎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6年第6期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黄新迎 【关键词】小学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29-02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学好文言文,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为积淀文化底蕴、传承璀璨的中华文化作贡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三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韵味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读”,这里的“读”是指放声朗读、有韵味地朗读,并配以符合学生天性的形体动作,或仰天闭目,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喜爱之情。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读。 (一)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学家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句话强调了读书要读准确。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文言文时,要做到读准字词,如果读错了,他们对句意的理解将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学弈》一课中有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学生如果把“为是”中的“为wèi”读成“为wéi”,意思就变了,词性也跟着改变。可见,读准字音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先决条件,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读清句读。句读是句子中的停顿和句子间的停顿,每个句读就是一个意义单位,停顿不同其意义便相去甚远。例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如果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就含混不清,学生也就难以理解了。教师予以引导帮助,让学生切实掌握读清句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应以轻重有度、舒缓有节、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初步感知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便于他们有样可依,模仿练读。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趁势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方法,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把蕴藏于无声语言中的情感,外化为抑扬顿挫的有声朗读,从而领悟作者寄喻文中的情感。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画出停顿符号,其次处理好音节的轻重和语调的高低。朗读前,笔者让学生先标出重音符号、语调上扬和低沉的符号,做到成竹在胸。如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教师指导学生语调要上扬,这样才能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而读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导学生语调要低沉,这样才能读出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这样教学,反复强化有韵味、有感情的朗读,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有声语言感受无声文字背后蕴含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达到心灵相通。 (三)图文配乐,赏析品读 在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初步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借助形象的课件变静为动,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文意配图,并以《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精美的图像、悠扬的音乐中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使得学生更深刻、形象地领悟文言文的意境,既培养他们的语感,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体会读懂文言文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激趣背诵,内化积淀 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为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有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学艺术外化为有声的艺术,而背诵则是将有声的朗诵内化为无声的文化积淀。在小学阶段,学生做到有韵有味地朗读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背诵,并以此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着重点,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和感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背诵就是“吟诵法”,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积累知识、感悟文学的良好方法。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背诵,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含义,画出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关键词进行背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板书指导学生背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两小儿辩日》时,笔者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如车盖 如盘盂 大—近 小—远 一儿: 沧凉 如探汤 凉—远 热—近 学生看着板书背诵课文,这样就能轻松地把文章背诵下来。其次是形象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诗文所表现的画面,或者看着课本的插图进行背诵。学生还可以运用回忆背诵法,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本试着背诵,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背诵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为,多种多样、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课堂上,可以是师生互诵,可以同伴互诵;在家里,可以是亲子背诵;在班级、年级里,还可以举行赛诗会,或者把学过的古诗文进行分类背诵,比如田园诗、思乡诗、季节诗、边塞思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指导,有效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和理解。 三、故事延伸,升华情感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笔者补充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并以此作为延伸点,延续和伸展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热情,为文言文教学做有益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起伯牙与子期相约而不能见的故事:“有一年八月十五,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眼看要分别了,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而至,但钟子期却因病离开人世,迎接伯牙的是冰冷的墓碑。伯牙哀叹、痛哭、绝望、万分悲痛,他凄楚地弹起了古曲……”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文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不知不觉理解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极度怅然,体会到知音的难觅、情谊的可贵,珍视友情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从朗读促语感,背诵以激趣,故事加拓展三个维度入手,大胆创新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杨 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07933d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