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敬畏之心,行传统文化复兴之事(三) 作者:康长运 来源:《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2017年第10期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 成为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 作为旅居世界的跨文化教育学者,康长运博士曾特意把在加拿大出生的两个儿子送回国学习传统文化,参与创办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本期推出康长运博士专栏(三),对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中小学校的落实与操作等层面进行详细解读。 西行才知精神家园安放何处 我在曲阜长大,到后来念了北师大教育学博士,也没有系统学经典,也没有读圣人的书。我在北师大毕业后留校参加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课程改革中前期的主要协调人。当时我们也是满怀热情,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课程理论来改造中国,推进素质教育。 到了西方,我在加拿大UBC大学工作,在跟西方学者对等交流中,我发现西方人除了对中国当下的教育很关心,他们对孔子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比我这个曲阜人知道的还多。在这样的环境里,在离开自己的文化土壤以后,我逐渐开始追问,我从哪里来?我的精神应该安放在什么地方? 最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始森林里,通过中英文的《论语》和《道德经》,开始学习弥补传统文化的课,这也算是“曲径通幽”吧,也是在离开中国后和西方学者的交流中,我才感到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该还是在自己的文化土壤里。只有依托先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才让我更有底气更有信心面对西方的学者,能够和他们平等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变化,比方说我开始读西方的书,读起来非常入迷,后来在交流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反思、感悟,我发现在西方复杂理论里提到的很多观念,在我读到《易经》和《道德经》以后,和中国文化里讲的阴阳理论非常的一致,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此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老祖宗给后人留下了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弘扬传统文化要避免陷入误区 现在,大家对当今社会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有争议,达不成共识,这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觉得现在的争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我们传统的文化?传统文化一般要讲传承传统文化里优秀的那一部分,我们要去其糟粕,但是另外一派观点就讲传统文化没有错的,都是对的。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变得不合时宜了,需要改良和发展。 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是要学习它的精髓,是要掌握它的道,而不是要看它的相。“道可道,非常道”,道都是说不清楚的,我们需要体悟,所以,我们要掌握,要反复研读、体会,不要把任何人说的都当成亘古不变的真理。 第二个误区在哪里呢? 追求形式。我刚才也提到,我们在形式上复古,比方说穿汉服,那就叫真正的弘扬传统文化了?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要讲究仪式感,我们做一些祭祀的活动,包括背经典,经典也不是就拿来背诵,经典也不是永远没错的和一成不变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摒弃一些形式的东西,有一种仪式感有一种形式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把握精髓,把握大道把握本质,这样来追求一些形式也是未尝不可的,但是我们不能舍本取末,所以很多毛病在于我们只追求形式的东西,这样会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歪曲。 第三个很重要的误区,是文化复兴之机假国学、假文化泛滥,有人大行其道、大发其财,弘扬国学也是假国学骗子应运而生的一个时代,这时候更需要我们警惕,更需要我们擦亮双眼,更需要找到弘扬传统文化真正的大道。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假借其名,不能违背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原则,用反文化的态度去行假文化之事。这不是夸张之词,相反大有人在,各种妖魔鬼怪都借这个时机粉墨登场,怀着不同的动机,这是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挖坑。 很多学校的校长、老师不去学习传统文化,盲目的追求形式,甚至说有些不良动机,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可怕的。不顾儿童实际的身心发展特点,很孤立地追求背诵经典的数量,违背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不顾孩子们的兴趣和身体健康,这显然是违背教育之道的。我们把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不分真假不辨真伪编进书中,挤占孩子们的学习时间,用一种应试的办法去学习文化,这也是非常可怕的,可能会因为这些东西不和谐的声音让传统文化的复兴走向歧途,这也是我非常担心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态度,即敬畏之心来行传统文化复兴之事。 师生的成长路径和目标即“辅仁” 此外,老师们如何来学习传统文化呢? 大家都知道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叫做辅仁大学,现在台湾还有台湾辅仁大学,我去年也在曲阜成立了一家民办学院叫辅仁书院。我为什么取名叫“辅仁”?其实我刚才讲了,一是取自于北师大,另外取自于《论语》。孔子讲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个“仁”字是人的培养目标,即君子首先要具有仁爱之心。“仁”大概是中国文化里最核心的道德水准的表达了。 以文会友的“文”,就是一种文化与素养。我们可以因为书法、抚琴、写文章、写诗、对对子,都可以使我们找到朋友。我们向孩子教授学习传统文化,诗词歌赋、诗酒花茶、琴棋书画,但是学了这些东西我们要让孩子们交朋友,老师也要交朋友。交朋友干嘛呢?以友辅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艺术,我们要通过交朋友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成长。特别是老师,我一直讲教师这个职业基本上是一个个体劳动,在这个传统的教师里面,老师基本上教语文的教语文,教数学的教数学,抱着一本书,基本上教室就是一个屏障,个体劳动,独立行动,习惯了容易造成自以为是,所以叫大家要会友,要交朋友。交朋友用西方的话语就是要有学习共同体,我们交朋友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我们的技艺,也不是让我们吃吃喝喝谈天说地,而是让我们共同提升我们的专业,共同修炼我们应有的仁爱之心,提升品格,提升素养。 為什么提“辅仁”这两个字?因为它既表达了中国人理想人格的表述,同时又表达了成为文化人的目标,而且又跟我们描述了一种提升素养成为一个人的途径。我觉得,“辅仁”实际上比读书本身更加重要。有了朋友,你要参加这种高雅的活动,你就会读书,你就会学习,不然你去了谈什么呢?这就是朋友的共同体。这样的价值观念的表述,就是“辅仁”的价值所在,即是学生也是教师的一种成长路径和成长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86be14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