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及赏析 作者:王彤宇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4期 王彤宇 (天津师范大学 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继承并超越了费尔德夜曲的特色和水平,肖邦在19年时间里创作了21首美妙绝伦的夜曲,开创了钢琴夜曲崭新的天空。通过对肖邦夜曲创作背景的回顾,可以更深刻理解和领会夜曲中描绘的各种场景和寄托的复杂情感,并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夜曲的美感。 关键词:肖邦;夜曲;背景;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8-0194-02 一、夜曲的诞生及其发展 “夜曲”,在英文、意大利语和法语中分别为“NOCTURN”,“NOTTURN”和“NOCTURNE”,它们是从拉丁语NOX演变而来的。在古罗马时代,夜曲寓意为“夜神”,18世纪逐渐演变为欧洲的一种小型器乐套曲。19世纪,John Field(费尔德)受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这种表现静夜沉思的抒情钢琴曲,并称之为“夜曲”。 费尔德一生创作了20首钢琴夜曲,其特点为典雅、优美、感情细腻,像富含臭氧的清新空气一样飘荡在欧洲的上空。费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美典雅的曲子,不乏诗意,但在内容上局限于明朗抒情的形象范围,并多少带有多情善感的沙龙情调。夜曲在当时吸引了大量听众,并且影响了包括肖邦在内的19世纪的诸多作曲家[1, 2]。 Chopin(肖邦)继承了费尔德夜曲的传统,但他并没有受传统夜曲的束缚,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和变革。在创作中,肖邦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形式上扩展了费尔德夜曲简单的结构和织体,以超凡的创作能力和独到的风格拓展、提高了菲尔德的创作结构。在丰富思想和织体多样化方面融入了戏剧气息。在优雅、恬静诗一般的氛围中,热情、华丽、激越的情绪也融入了进来,使夜曲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3]。 二、肖邦夜曲的时代背景 波兰位于中欧东北部,面积31万平方公里。它北濒波罗的海,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东北和东南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立陶宛相连。全境绝大部分为略有起伏的平均海拔仅173米的低平原,地势北低南高,中部下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迥异的东欧风情,有东欧小美国之称。波兰南部的克拉科,是波兰的重要古都。 除了南部少量的山地以外,波兰全境几乎都属于东欧平原的一部分,平坦的土地适宜耕作和居住。波兰民族的历史比起邻国来也更为悠久,同时也容易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18世纪后半期,波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1809年拿破仑一世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建立了波兹南公国,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在其它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波兰是欧洲最多灾多难的国家。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810年3月1日就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波兰华沙近郊。父亲是一名法国籍中学教师,母亲是波兰人,因此肖邦有一半法国血统和一半波兰血统。在他作品中闪烁出来的民族主义思想,被后来的音乐家评价为是最早的民族乐派。他的音乐打动了波兰人民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被世人称之为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同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诗人”[4]。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15岁开始发表作品展示了杰出的创作才能,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深造。19岁时,他在作曲与演奏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1831年,肖邦手捧一小撮乡土,流着眼泪离开了祖国,并一去不复返。同年,肖邦在巴黎的一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从此,他一直在巴黎定居。 在肖邦离开波兰的第19天,爆发了波兰武装起义,然而这场令他欣喜若狂的武装起义仅几个月就被血腥镇压了。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使他义愤填膺,他只能用强烈的和弦和自上而下如巨浪奔腾般的音阶进行激烈的反抗,表现了他遭受打击后的悲痛心情。他与祖国的血脉之情,因此深深地体现在以后的每一部作品中,比如《革命练习曲》就是为悼念华沙起义而写的。在马祖卡舞曲、波洛涅兹舞曲等作品中,都注入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他病重期间时,他一再嘱咐自己的家人,一定要将他的心脏埋在波兰。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在巴黎逝世,后来,这位“波兰孤儿”的心脏被运回了他的故乡—华沙。 在定居巴黎后的一段时间里,肖邦结识了雨果、大仲马、海涅、密支凯维茨、德拉克洛瓦、李斯特、门德尔松、贝里尼、舒曼、柏辽兹、罗西尼等一大批艺术家和文学家,他感受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文化。巴黎的上流社会对肖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很快成为巴黎最受崇尚的时髦人物。仰慕他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赞扬也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虽然他一生没有结婚,但28岁时曾经与比他大6岁的女小说家乔治·桑进行了长达9年的爱情生活。在这9年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重要作品,被认为他创作的高峰期。1847年,两人关系破裂。 三、肖邦夜曲的特色 在从1827年—1846年的19年时间里,肖邦共创作了21首夜曲,如表1所示。每个时期的风格各有不同。肖邦夜曲的创作一般认为可分为三个时期,1835年以前为早期,1835—1839年为中期,1841—1846为晚期。 从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来看,一些夜曲是为爱情而作,以浪漫、柔和、流畅的旋律,反映了作者开始的略带不安,到后来的激动,紧跟着越来越激动,以至于最后激情的内心宣泄[5]。而另一些夜曲则充满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激情,抒发了作者悲剧性与英雄性的内心情感,折射了作者孤独、绝望和在哀伤中爆发的悲情世界。在表现情感的语言处理上,肖邦的夜曲更具特色。慢板速度表现情与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大部分夜曲中得到运用以表现悠长、舒展的旋律[6]。在音乐的结构组织和技巧手法上,舍弃了常规纯器乐的表演手法。在每首作品中以对称和平衡等乐句进行组织以增强其听觉效果。归纳起来,肖邦夜曲的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1)结构上基本运用三段体结构;(2)除了三段体之外,也常常发展成更自由的形式;(3)虽然在夜曲中保持一个贯穿全曲的织体基础,但是这个比较稳定的织体是伴奏部分;(4)伴奏织体常常运用种种手法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5)具有声乐性和旋律变奏的旋律特色;(6)新颖的和声特色和独特的转调手法;(7)作品的即兴性情趣。 四、结 语 “钢琴诗人”肖邦在19年时间里创作了21首举世闻名、长久不衰的夜曲,他的每曲夜曲或者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淋漓尽致的抒发自己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内心情感,以及对爱和美感的追求;或者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气概,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当时的社会悲剧。通过对肖邦夜曲创作背景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夜曲中描绘的那种特有的寂静柔和的感觉,并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夜曲的情感,培养人们对音乐美感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唐达成.文艺赏析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5. [4] 冯雷.人、诗、歌——谈肖邦夜曲[J].音乐探索,2002,(4):70-72. [5] 何柳.浅谈肖邦夜曲的表现[J].云岭歌声,2004,(5):37-38. [6] 张锡光.钢琴诗人——肖邦和他的夜曲(1)[J].钢琴艺术,2000,(3):12-16. (责任编辑:邱碧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a65400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