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烟儿铺--明月是前身

时间:2023-04-26 04:05: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老北京的烟儿铺--明月是前身

烟铺是经营用手工加工出来的烟叶的商店。因为北京话常带儿化韵,烟往往读成冒烟儿的烟儿的音,烟铺也就成为烟儿铺了。北京城里的烟铺有一段兴而复衰的历史,这在清末文人的笔记中屡屡可见,在北京居住多年的老人也记忆犹新。

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明代中叶传入我国。当时人们称烟草为“淡巴菰”(英语tobocca的译音),曾经有人给它起了文雅的名字叫“金丝醺”。虽然这个雅号没有传开,不过到清朝时,我国种植烟草已很普遍。随着吸烟的人越来越多,光绪年间北京的烟铺约莫到过五十来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的诗集《草珠一串》中有“人人相见递烟壶”之句,当时应该是鼻烟店兴旺的时候;而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行的《都门汇纂》的附诗中有这样一首诗:“为盛烟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家家制作烟荷包。可见当时叶子烟已经很流行,应该是本文所说的烟铺最兴旺的时候。

在众多的烟铺中,位于李铁拐斜街的“万宝全”开办的最早也最有名气。除“万宝全”之外,在大栅栏有“南豫丰”,“聚兴”,“晋昌”三家;在鼓楼有“北豫丰”,在隆福寺有“恒丰厚”,在花市有“恒丰泰”,在东四有“复丰”,在新街口有“正兴德”等规模较大的烟铺。虽然开办的有先有后,但一般都是前店后厂的规制,并且各有富于特色烟叶制品。“万宝全”就曾以“兰花潮烟”而使远近闻名。

烟铺所经营的品种因时尚而异,有各种烤烟、水烟、板烟丝、鼻烟和烟砖等等。稍具规模的烟铺还备有槟榔、缩砂、豆蔻等用来消食或清除异味的果品。北京人喜嚼槟榔等物曾一时成风——“口袋褡裢满满装,缩砂芦子杂槟榔。胡麻黑胖般般有,也自亲含豆蔻香。(《清代北京竹枝词》)这虽是咏得是赶集上庙的小贩,也可以窥见槟榔等商品当时销路甚好。在烟铺里,这些商品是四时常备的。但奇怪的是,烟铺里是不经营烟袋的,买烟袋富人得去古玩店,穷人就只


好到杂货铺去买了。

当时烟叶的加工工艺很讲究。主管配料的人要根据烟叶的成色、产地、晾晒和保管的具体情况开出配方,犹如中药的方子。配制烟丝的主料是圆筋细梗、色泽鲜亮的上乘烟叶,同时还要加上辅料。辅料主要是指香料,所用的都是有芬芳气味的中草药,其中又分粗细两种:细料讲究用麝香、冰片、薄荷和蜂蜜,粗料就是廉价的香草粉了。烟丝的配方是绝对保密的,绝对不准外传的。当年,西花市大街的恒丰泰烟铺曾经仿制过“兰花潮烟”,一时销路甚好。京剧名角马连良、侯喜瑞都光顾过恒丰泰,是购买“兰花潮烟”的老主顾。

当时,加工烟叶主要的方法是“炕制”。就是把成捆的烟叶码放在火炕上,然后把房间封闭,给火炕加温。将烟叶通过烘干和加温发生一些变化,使口感好。这并不同于河南等地的烤烟。当时工人的劳动条件是很恶劣的。将烟叶“炕制”完后,出烟(即把烟叶从火炕上取出来,转放到加工地点)的时候,经常有工人被熏的晕到在地。而加工烟丝,是用夹杠把烟叶夹紧后,用木工刨子一下一下的推,刨下来的刨花儿就是烟丝了。工人推一天刨子,到晚上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而且,烟铺的学徒要从包包儿学起,包包儿要四四方方,见棱见角。这种包包儿的样子只有中药铺和茶叶店的包才可以相提并论。

好烟能引起京剧名角注目,引起文人墨客的兴趣也就很自然了。“露芽烹茉莉,红唾嚼槟榔。……淡

菰夸易水,苦酒论良乡”(《北京风俗杂咏》)。一位文人在赴宴饱餐之后,在诗中记下了清末北京人的习俗。“淡菰”指得就是烟叶。而河北易县出产的烟草也曾颇有名气。当年,恒丰泰南烟店所挂的幌子就分别写着“东台片”“南富春”“西易州”“北昌平”,用以标明货源及产地的丰富。而在坊间,有顺口溜说:“抽袋烟,把心宽;解馋解懒解腰酸;治感冒,治伤寒,就是经常咳嗽喘”,吸烟已经日渐成风了。

二十世纪初,外国资本的输入就已经使卷烟打进了北京的烟草市场,以后又逐步形成了垄断。吸烟的人虽然越来越多,老北京的烟铺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贫富人人抽纸烟,每天至少几铜圆;兰花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40be7b5a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