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1)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雷州半岛洪涝灾害的历史考察 -----以建国后为中心 吴意敏 吴淑全 陈裴宁 杨泽平 摘要: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地处热带,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洪灾成为半岛多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考察建国之后的雷州半岛的洪灾为切入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半岛洪灾发生的原因,提出新的治理构想,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洪灾对半岛的损害。 关键词:雷州半岛;洪灾;建国后;治理构想 一、雷州半岛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介于北纬20°14′—21°44′、东经109°55′—110°44′之间,包括湛江市区、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全部及吴川市、廉江市的大部。东西宽约70km,南北长140km, 图1 雷州半岛地理位置图 总面积是8845km2,为我国三大半岛之一。半岛地处热带,三面环海,一面倚山,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由于台地较多,相对平坦,夏季风致雨困难。地势成龟背形向三面倾斜,河流短浅,河川径流快速入海,不易建库蓄水,致使雷州半岛饱受干旱之苦。 1 同时,由于其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是台风的主要路径,每年夏秋季6级以上的台风影响平均约2~3次,正面登陆1.2次。所以,每年5~10月该地又常常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携带大量雨水成灾或爆潮,以至于倍尝洪涝之苦。 2、河流 雷州半岛境内河流较多,但大部分源流短,水量小、落差不大。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只有6条,其中流入大海且集水面积在1000km2的河流有鉴江、九洲江、南渡河、2遂溪河。最大的南渡河,长88km、流域面积1444km,在半岛的东部入海,其他集水面积大于100km2,在周边入海的河流有17条,总集水面积4736km2。由于人工开凿的雷州青年运河自北向南延伸,其灌溉渠道分布于整个北半部。半岛内大部分河流坡度平缓,河床淤积,每遇暴雨,洪水便会泛滥成灾。 3、土壤 雷州半岛土壤是砖红壤,经过多年垦殖,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等快速下降。目前整个雷州半岛旱地上土塘缺钾面积占56.2%,缺磷面积占49.3%,缺氮面积占37.8%,钙、镁、锌、铜、硼等元素普遍缺乏。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砖红壤耕地浅化、沙化和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土壤质量变差,蓄水保水功能下降,使洪灾进一步加重。 4、降水 雷州半岛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分为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前汛期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北上带来的热带海洋气团与变性极低大陆气团在华南上空交积的结果。而后汛期降水天气系统主要是热带辐合带、西南季风槽及热带气旋等。据1950—2007年的《台风年鉴》数据显示,热带气旋产生的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雷州半岛濒临沿海,热带气旋影响的机会较多,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达3—4次,73%的登陆台风能造成大暴雨(24小时雨量≥100mm),其中特大暴雨占30%(24小时雨量≥200mm)。台风登陆,会带来大量降水,雷州半岛的洪灾多是受台风、暴雨的影响。 二、建国后雷州半岛洪灾的特性分析 雷州半岛的洪水规模主要取决于台风携带暴雨的强度及时空分布。由于台风、暴雨天气系统复杂,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条件较强,故暴雨强度较大,往往造成严重的洪灾,给半岛人民带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表1雷州半岛建国后严重洪灾统计表 发生年份 主要地区范围 现象及成因 灾情描述 全市受淹浸晚造农田104.11万亩,死亡722人(主要为风潮灾死亡)、受伤5458人,破坏水利工程2622宗,受灾遍1954年8月湛江和风力12及以上,阵风最大29日~30吴川 56米/秒,出现暴雨和特大日 暴雨。 当年第13号强台风登陆所 2 致。 及湛江、雷东、吴川、廉江、海康等大部分地区的近两百万人口,11万多人无家可归。 全市917条村庄 ,25.8万人被洪水包围,死亡17人,伤2286人,死猪5663头,崩塌房屋96338间,淹浸农田99.11万亩,损失粮食1.5亿市斤,冲坏水利工程1655宗。受灾最严重的是吴川、廉江两县。湛江、遂溪次之。 1976年9月湛江、吴吴川县黄坡三天降雨量19日 川 846.4毫米,吴阳中学的三天雨量高达1014毫米(不列入正式记录)。廉江县三天降雨433毫米,遂溪县459.9毫米,湛江市郊436毫米,徐闻、海康两县300毫米以上。 当年第19号强台风登陆所致。 1982年9月徐闻 受第17号台风影响 15日 徐闻、海康两岸堤围90%被毁。 1985年8月吴川、廉湛江全市普遍降暴雨和特几个小时内,沿河两岸1.8万26~28日 江、湛大暴雨,暴雨中心出现在海农田全成一片汪洋,64条村江、遂溪 康县南渡河上游的纪家、唐庄,5万多人被洪水包围,遂家河遂溪县的河头、乐民江溪县乐民和两岸,堤决水淹,洪地区。位于纪家附近的曲光流沙掩埋的田地就有6622溪水库三天降雨量806毫米亩 ,乐民区有21条村庄,(最大日雨量685.4毫米),1652户、5544人无田可耕、土乐水库(唐家)降雨787.8554人无家可归。全市受洪水毫米(26日降雨656.5毫包围的村庄116条,11万多米),遂溪县河头、乐民、人,浸没农田225.8亩(成灾江洪降雨750~800毫米,88.7亩),死亡59人、倒塌房吴川、廉江、湛江降雨300屋13.34万间,冲坏水利工程毫米以上。 3010中,损失总值2亿元(其受北部湾热带低压影响。 中水利损失1000元)。【数据有误】 1986年7月廉江、遂受当年第9号台风的影响 廉江、遂溪两县西海岸堤围九20日 溪 成被暴潮冲毁溃,龙营西围决口十处,冲垮虾塘1.4万亩。 1994年7月廉江 受强热带风暴环流影响 堤围被冲崩缺口6处长60023日~24多米,受淹69条村庄30000日 多人,损失经济4亿元。 1997年8月湛江 22日 雷州半岛东海岸潮位比正全市损坏海堤361公里,其中常潮位高出2---2.5米。 崩决78条,决口409处长28.9受9713号台风影响所致。 公里,22条万亩以上的海滩有11条崩决,因灾死亡7人,3 受伤319人,直接经济损失21.16亿元,其中水利局损失3.16亿元。 2000年 5粤西地湛江站录得建站以来5月份湛江市区严重水浸,经济损失月9日 区 雨量最高记录(12小时较大。 292.8毫米)。受锋面低槽天气系统影响 2007年8月雷州半雷州半岛普遍降暴雨,部分暴雨导致雷州、遂溪、徐9日—11日 岛 地区特大暴雨。此次暴雨来闻大量房屋倒塌,农作物大面势汹猛,峰高量大,破坏性积被淹,并导致雷州半岛大批大。暴雨中心(幸福农场)水利工程及桥梁、道路等被冲降雨量为中国大陆目前实毁、49宗水库发生险情,其测的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中大湾水库在二次水位漫堤到1193.2毫米)。受“帕布”的情况下发生了溃坝,龙门水和热带辐合带的影响 库、东吴水库、余庆桥水库损坏较严重。雷州大部分地区遭受洪灾,其中以覃斗镇和北河镇受灾最严重,造成数千名群众被洪水围困达24小时。 注:此表根据省、市水利志和近年统计年鉴和相关报道情况统计得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建国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频繁的洪涝灾害使半岛的水利工程及基础措施等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重创,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经济社会发展受阻。为此,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查找洪灾发生原因、预防洪灾、减轻洪灾损害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鉴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半岛洪灾现象并未得到消除。 1、【与下文连接不紧密】; 2、注意文中引用数据的准确性,对数据来源应该加上注释,以说明该文观点的可靠性。 三、雷州半岛洪灾的影响因素 洪灾是一系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在“天”,社会因素在“人”。前者主要指气候因素,后者主要指人类活动对下垫面因素(如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植被、水系格局等)的影响。自然因素固然是产生洪灾的主要因素,但洪水之所以会成灾且损失不断加重,和人类活动有莫大的关系。综合起来,这些社会因素包括: ⑴急剧的建设扩张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雷州半岛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4 【应有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这个数据应不难找到,请补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水泥建筑群和硬化路面使得不透水面积增加,改变了城市的产流机制?【所谓产流机制,是指在一定的供水与下渗条件下水分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各种径流成分的产生原理和过程。】,地表径流量增加,改变洪水的汇流速度。由于不透水面积增加,使原产汇流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直接影响雨洪形成过程,增大了洪水总量,加快了汇流速度,使洪峰增高和峰现时间提前,从而加剧了雨洪灾害,加剧了洪水对人类的威胁。另外,城镇的发展侵占了天然河道滩地,减少了滩地蓄洪容量和排泄能力,一旦城镇遭受大洪水,河道调蓄能力减弱,导致天然洪水的灾害损失大大增加。虽然地面硬底化是发生在城镇,但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城镇化不但会使城镇而是使整个半岛地区都增大了遭受洪灾的威胁。【证据不足或未能说明城镇与半岛的联系,感觉这一观点牵强。斟酌修改。】 ⑵防洪工程不足 建国以来,雷州半岛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兴建了许多水库,先后建成大型水库3座(鹤地、长青、大水桥),中型水库23座,小型骨干水库106座,小型塘库2884座。【应该有相关文献记载,请注明】,从数量上看并不少,但由于半岛地形平坦,地势平缓,建库淹没大,因此,缺乏控制性的调蓄水库。加之多数水利工程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起来的,标准低,病险多,抗洪能力弱。如果水库调度应用不当或维护管理不力,也有可能带来溃坝的风险。特别是修建河道堤防,虽然可以抵御洪水的侵犯,但同时也存在更大的隐患,一旦决堤将会后患无穷。 5 图2 雷州半岛水库分布图 ⑶人类盲目开发,水土流失加剧 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降低洪灾的危害性,1968—2004年36年间,雷州半岛森林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较低,1992年最高也仅为24.5%,低于全省水平(37%)。上世纪60年代末森林覆盖率较低,1968年仅为15.3%;70年代持续上升,到1990年达到22.5%;90年代末以来,波动于23%左右。雷州半岛森林分布很 不平衡,北部森林覆盖率较高,廉江达到35%左右,中南部森林覆盖率较低,徐闻和雷州仅为15%左右。尽管人们认识到坡度大于25°的陡峭山坡不宜进行集约农业生产,然而对于雷州半岛特殊的底层结构和岩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平缓台地在暴雨冲蚀下水土流失的可能性。长期以来,雷州半岛开垦大面积的坡地种植荔枝、菠萝、剑麻、甘蔗、木薯等农作物,虽然取得了一定得经济效益,但破坏了天然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请补上流失数据】大面积种植速生按【桉】树林,树下灌木丛稀疏,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减少,也就失去了保持水土的功能,导致了水土流失。入河泥沙自然增多,抬高河床,遇到暴雨时分洪能力降低。另外,围湖造田,湖泊减少,也降低了河湖的泄洪能力。 由此可见,我们在认识到台风是半岛洪灾主导因素的同时,也不容忽视社会因素对洪灾发生带来的影响。要尽减少洪水带来的灾害,只有从人类的活动入手,密切关注和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洪水成灾、防洪安全等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防灾工作目前已成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特别重视的一项工作,问题是采取怎样的举措来防?这是颇为值得关注的问题。【这里可以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些探讨,从而指出防灾减灾中的一些误区,适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请斟酌我提供的思路。】 四、防灾减灾措施 根据我们的调查采访和资料查找,了解了一些雷州半岛各市政府面对洪灾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洪灾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根据湛江水利局三防部门的有关记载,每当洪灾来临时,政府会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到灾区进行抢救并现场指导,迅速转移受困民众和安排灾民的生活;组织 6 医疗人员救治伤员和在洪水退后当地卫生部门人员立即进村消毒,安抚灾民的情绪,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如2007年8月,雷州遭受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灾情发生后,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雷州市市长罗滇南等领导赶到受灾严重的北和镇,在第一线指挥开展抢险抗灾工作,该市其他领导也奔赴各镇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使得抢险抗灾工作能够迅速有效的开展。 (二)、灾后的恢复与重建措施 为尽快使受损的水利工程恢复效益,使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稳定的发展,恢复被中断的通讯、交通、电力、供水等,成为灾后政府的重要工作。 1950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在全省首次农林水会议上提出“以工代赈、堵口复堤、恢复生产,度过灾荒”的方针,湛江各地先后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堤防,整治江河,重点放在九洲江、南渡河、炔花江等较大江河上,从1951年开始,陆续在九洲江中下游沿岸修筑堤防,炔花江则大搞连围工程等。从1956年开始,各县先后有计划地整治洪涝,兴建了一批分洪排涝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应作些说明及之后不断凸显出来的问题等,否则感觉不完整。】 2007年8月,雷州遭受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水毁公路近340公里,其中砂土路270公里,水泥路和沥青路67公里;水毁桥梁32座798延米,其中中桥12座452延米,小桥20座346延米。灾后,因被不同程度水毁、冲崩的12座中桥,由湛江市交通局和湛江市地方公路总站负责设计和组织修建。水灾全毁的20座小桥由雷州市地方公路局负责修建。还有,湛江市供电局对被浸泡村庄电力设施进行检查,紧接着针对被损坏的电力设施进行维修,尽全力让受损的村庄恢复电力供应。另外,对损毁的水利工程措施,市水利部门结合实际,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突出重点,分类分项制定切实可行的水毁工程修复计划,并组织人员及时维修。一时修复不了的水毁工程,拟定应急抢险措施,进行临时修复,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平时的防洪措施 首先是加强上级领导和下级干部的沟通与交流,加强领导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系统【究竟是怎样的监督系统,这里不能一笔带过,应有较为详细的交待】。其次是培养技术人员,加强技术改造,加强对洪灾的科学研究,在流域上游建立一套雨水情况遥测系统和灾害天气预警系统,提高极端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做好暴雨监测、预报和预警信号的发布。再次是对潜在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提出紧急应急 7 加固除险措施,及时处理,及时消除隐患。四、重点抢修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较大的重要海堤,改造旧的海堤。修建新的水利工程和排涝工程。四、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保护环境,植树种草,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六、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民众的自救意识。【这些措施感觉空洞无物,可以补充不少内容,这样文章才丰富】 但是,要从根本上根治洪灾问题,还任重道远。在洪水风险管理上,应当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政府的观念,变灾害为资源,改革策略,从防御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干旱和暴雨洪水灾害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之高、灾害危害范围之广以及对社会影响之大,在人类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均居首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自然灾害也愈加频繁损失愈重,其中尤以干旱和暴雨洪水灾害为最多。一旦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洪灾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抗灾救灾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建议与结论【提出建议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根据雷州半岛洪灾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几点防灾减灾措施: 1、宣传教育,增强防洪意识 通过宣传、示范和培训等形式,增强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洪涝的成因、危害等的认识,并教育群众灾害来临时应当如何采取应急措施。【比如组织自愿者服务队,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宣传,有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性干预等,这些都是思路,你们可以再想丰富些,只要围绕和充分说明小标题就行。】 2、水利建设,增强抗洪能力。 在新建工程项目的同时,更应重视对现有水利工程的挖潜改造,加强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完善其配套工程,对一些年久失修的工程进行整修,对灌溉渠系进行清淤和防渗处理,提高水利工程的调蓄能力和供水能力,增强抗洪能力。 3、水土流失 目前雷州半岛最主要的水土流失是沟状侵蚀。因此,当务之急是修建工程就地蓄水 8 保土。而要全面控制谁退流失,需要从源头入手,以生物措施为主,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沟道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还需要加强雷州半岛建设用地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生物措施,雷州半岛的水土流失面积有1987年的581.1km2降至现在的350km2,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有效控制。 4、洪减灾工作中,政府和相关机构起着主导作用,为了有效地做好防洪减灾工作,政府还应做到:加强防汛指挥机构建设,明确防汛任务;就地储备必需的抢险物资器材,确保抢险需要;加强防汛机构建设,提高防办人员素质。 【上述措施还是不错的,但也是比较空洞,应展开来写,措施1已提供了思路,以下参照考虑之。】 【以下也可看成是防灾、减灾的举措,可糅合至上面内容中】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洪灾对农村所造成的影响比城市大得多。农村的房屋和周围的环境都使得农村更易受到洪水的威胁。但是农村的通讯和信息传递往往又是最落后最缓慢的,这就使村民们无法在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和防御措施。所以要减轻灾害对农村造成的损害必须做好通讯工作,而现在我们的通知方式一般是手机信息通知、电视通告和在村中进行广播号召,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能接到通知,也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可以在村中成立一个由十来个人组成的“防灾通讯小组”,把村中的“积极分子”(就是平时比较能说会道的并且较关注时事发展的村民)召集起来组成防灾志愿者队伍。在气象局、三防部门下发灾害通知后,每个志愿者立刻挨家挨户地到村民们家去进行宣传并且根据每家每户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做好预防措施。而“防灾通讯小组”可以作为村委会的一个附属部门,保证每半年都有一段学习有关预防灾害方面的知识。这样,多管齐下,保证人们在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并做好准备工作,相信即使天灾降临,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减少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洪灾灾害作为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防御工程就是关乎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民心工程【重新斟酌此段的表达,适当再加入一些内容,作为文章的结论部分。】 总体看,有较好的思路,但没有寻着思路去淋漓尽致地发挥,因而显得比较空洞,注释、数据等不够规范,请参照我的修改补充调整、完善之。 9 参考资料: [1]陈世俊. 广东省雷州市水文特性 [J],水文 1995 ,S1 [2]湛江市水利志编辑组. 湛江市水利志(送审稿)下册 1900,251--255 [3]梁红梅. 雷州半岛农业旱灾脆弱性研究 [J],中国知网 2006,9 [4]曹基富、吴德平. 雷州半岛降水特性分析 [J],广东湛江 2002,12,S6 [5]方重杰、赵万华. 雷州市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经验 [J],珠江现代建设 2006,2 ,S1 [6]熊治平. 我国江河洪灾成因与减灾对策探讨 [J],中国水利 2004.7 [7]吴 甜、邓良斌. 雷州半岛07.8 特大暴雨洪水调查分析报告(送审稿) 广东省水利局 2008,7 [8] 宋晓猛、罗斌、张玲. 近30年中国暴雨洪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初步研究 [J],中国防旱防汛 2008 ,S4 [9]张争胜、张加恭、廖伟群. 雷州半岛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 S4 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60e945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