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站《颜真卿与北宋书坛的“以人论书”风尚》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2-08-15 01:1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将人与书相并而论,早在汉代扬雄就有“书为心画”之语,并由此推断,书家的人品、学养、情怀等内在因素,会直接影响他们书法品格的高低。这一论断开启了“论书及人”的先河。其后,唐代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一语更是将二者的内在关系进一步强化。但柳氏此言一出,该话题便被暂时搁置,这其中是何缘由呢?柳公权身处唐末五代的战乱时期,人们颠沛流离,儒家的道统思想早已被该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抛之脑后。试想,儒家道统领域的书品与人品又有谁会关注?

北宋时期,儒学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潮。在儒家看来,书法同其它艺事诸如诗、文、赋、画等一样,为“英杰之余事”,是“雕虫小技”,“无益国家”,不能作为一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欧阳修是宋代新儒学的倡导者,儒家道统观念自然而然渗透到他的书学思想中来。 他曾一度感慨书家人格修养的缺失:而今人不然,至或弃百事,敞精疲力,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是真可笑也。”在他看来,士人倘若“或弃百事”“但务于书”,是一种不太睿智的做法。

基于北宋儒学的复兴,士人对书家的人品与书品双重珍爱,且尤重人品。因此,颜真卿忠烈严正的人格形象,以及筋骨独具的书法风格可谓珠联璧合,顿时在宋代书坛走红,成为士大夫心目中“书如其人”说的最佳典范,进而萌生了北宋书学中的“以人论书”观念。士人基于对颜真卿等人人格魅力的格外钦佩,于是更加珍视他们的书法作品,或者说,即便他们的书法造诣不是很高,也能在书坛享有崇高的地位。

苏轼将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推向了更广泛、更细微的理论层面。他认为通过发乎外端的人的容貌、言行,可直观到人的品质高下,进而类推到由具体的书作便可以观书者心象。苏轼再次直接肯定了“书如其人”的观点,在他看来,书法的价值并不单单取决于作品字形的美丑,或者书家技艺的高低,更取决于书法作品内在的意趣、格调,是书家道德学问、人品素质在书作中的全面渗透。倘若书家丧失了这一核心因素,其书则“虽工不贵也”。黄庭坚同样坚守着人格主义论书观,但他将“人”加以推衍,在书家人格、品操的基础上,又将书者的胸次、学养与书品相互观照。黄庭坚通过自己尚“韵”的书学观念来阐发“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而这里的“人”的概念已超越了单纯的品格标准。我们知道,书法最忌一“俗”字。在黄庭坚看来,“韵病”与“韵胜”是书法“俗”与“不俗”的表现,书法能否以“韵”胜,自然以“脱俗”为先,而如何脱俗,则强调人格与学养的修炼、艺术与人格的统一。

另外,北宋书家在书法的品评中经常将形容人的外观以及品格风神的词汇借用来比喻书法,进而开启了“以人喻书”的品评思潮。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一文中指出“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将书法的书体形象“人性化”。这种“以人喻书”的方式,应该说是“以人论书”观念的自然延伸。

(摘编自陈培站《颜真卿与北宋书坛的“以人论书”风尚》,有删改) 材料二:


“清心寡欲,字也精神”。诸如此类之言广见于先贤的书论、诗词之中,王右军书法平和简净、道劲天成,清人李瑞清颇为自信地认为:“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者而书能佳,此可亦断言也。”唐代颜真卿行书用笔凝重敦厚,点画沉着劲健,结字丰腴开朗,朱长文说:“颜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临大节而不奇也。”相反,历史上一些行为不端,品格不正或在个人人生实践中有偏差、错误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艺术平很高,却颇受指责。元代书法家赵孟频,因身为赵宋皇家子弟,宋亡后仕元,认贼作父,其书作虽有“仪凤冲霄、祥云捧日,上下五千年,举无其匹”之誉,但也微辞不少,是因为赵.孟類“心术坏而随之也”。

书法艺术风格受人的性格、气质及时代的影响,而艺术水平的优劣高下,则取决于多种因素。书法家学识、阅历,其它艺术门类诸如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修养,书法家书写时的环境、情感、笔墨纸张性能相适应的程度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含情调于纸上,才得以穷变态于笔端。黄山谷晚年“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环境的影响使黄氏大草臻于其妙。除此以外,笔墨还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产生于盛唐时期的颜真卿书法,风格独具,统领风骚,这当然是与颜真卿正直、宽厚、忠诚的气质性格分不开的,也和当时安定的社会政治形势、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崇尚丰腴肥美的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赵孟類在中国书法史上比肩二王,齐名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为元代书坛主坫之人,他艺术水平最高的行楷书,用笔精巧,纤浓合度,点画肉不没骨、筋不外透,结字婀娜茂密,通篇温润闲雅,虽乏雄浑之气,却也极尽秀柔之美。如果因其人没有骨气、宋亡仕元而否定其书,那是不公正的。

(摘编自庄桂森《浅析书法艺术欣赏中的“以人论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

A.关于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依次经过“书为心画”“论书及人”“以人论书”“书如其人”“以人喻书”几个阶段,且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 B.北宋时期,儒学复兴。士人对书家的人品和书品非常珍视,且尤重人品,使得北宋出现了一大批书法造诣不高,却享有崇高地位的书法家。

C.苏轼在前人基础上进-步阐述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品质、道德比书法的技艺更重要,若这一核心因素丧失,书作则“虽工不贵”。 D.颜真卿书法风格独具,统领风骚,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如果不是因为颜真卿嫉恶如仇、正义凛然,他的书法将不为称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唐末五代时期,儒家道统思想被冷漠对待,书品与人品不受关注,说明儒家关于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并不被大家认同。

B.在儒家看来,书法只是“英杰之余事”,不能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正如唐代李嗣真《书后品》所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c.在黄庭坚看来,书法要“脱俗”,书家还需拓宽胸次、提升学养,这种人格主义论书观丰富了“人”的概念,这方面比苏轼的论述更加深入。

D.“以人喻书”是将书法的书体形象“人性化”,告诉我们书法艺术与人的形神有着内在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以人论书”的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名家的论述不能证明材料一中“以人论书”观点的一项是(3)


A.“已若善篆,何自而手与笔俱正?’日:‘心正而已。’”

B.“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

C.“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评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

D.“柳公权日:‘心正则笔正’。 余今日: 人正则书正,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4.有人说材料二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5.“以人论书”观点对艺术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6)

1.(3)CA“书如其人”在“以人论书”之前,“以人喻书”只是“以人论书”具体品评方式,而且材料没有体现出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B原文只是说北宋书坛出现了书法造诣不高,但享有崇高地位的人,并不能得出“北宋出现了一大批书法造诣不高,但在书坛享有地位的书法家”的结论;D“如......将”表述过于绝对,颜真卿书法本身只有其价值。)

2.(3)A(“说明儒家关于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并不被大家认同”表述有误,原因是战乱时代“人们颠沛流离”,无心“关注”)

3.(3)BB项的这段名家论述并不赞成“以人论书”的观点,一是用“是殆不然”鲜明地摆出态度;接着又用“以貌取人”作比以加强论证。) 4.(4)不认同(1分):第一段作者通过正反举例论证了人品决定书品的观点;(1分)第二段举例说明了书法艺术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说明“以人论书”的方法不够公正,有失偏颇。(1分),第二段的观点并不否定人的品格对书品的影响,只是对第一段的观点进行补充说明。(1分) (如答成“认同”并分析,言之成理,给2分)

5.(6)1)(1艺术工作者要完善自身品格,力求达到人格与艺术统一;2艺术工作者要不断增长学识、增强艺术修养、注重所处环境影响、关注时代审美风尚等,提高艺术水平;3艺术工作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每点2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39fc05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