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700] 既然我们都知道歌德本身就是维特,为什么歌德本身并没有冲动的举措,却让维特自杀了呢? 先从外延来看,维特在书中的情节是一步比一步深陷于自己的困境中,读者的情绪是随着维特的行为越来越高涨。如果故事仅仅用简单的离开为结局,使得前文烘托起的高峰一下子黯淡消退了,而不是原本中让那高峰轰然坍塌制造出一种震撼;同时,如果结局是这样,那么故事的主旨就不是一个原意中单纯、执着的青年人几次反抗社会的压力不成功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来公然进行抗议,而是一个能够与自己周围环境与自己挫折做斗争、最终屈服于社会压力的“有为”青年,变了一部教科书、励志书。 再从歌德的角度来看,他当时仍然为一年多前的恋情苦郁在心,他要释放要解脱就要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方式。而他的朋友的遭遇就像书中受刑的工人给了维特一个关键的节点一样,他受到了启发找到了释放的方式,就是让纸上的自己自杀。有的人说作家都很幸福,能够把自己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用笔来营造,满足自己的感官。歌德的这种“自杀”是必要,我们可以想象,热血青年歌德经历了叙述他绿蒂的相遇、相知、想依赖(我是否认他们曾相爱的,觉得只是维特的一相情愿,在于绿蒂不过是一种依赖和习惯)等一系列事件之后,重新有距离地看清了必然的爱情结局后,毅然掏出手枪让子弹穿过“自己”的头颅,这让他的过去的爱情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不朽。 写到这里时,他也许是脱胎换骨了,轰然一声,他幡然醒悟。他把过去的自己自杀了,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他让笔下的主角只杀就获得了心灵上真实的自杀快感。现实生活中的歌德在性格与思想都要高一个层次。理智最终是战胜了情感。所以歌德没有选择自杀,(他选择了比自己自杀更好的方式。)但他又是那么需要一次自杀来了结维特的阴影在心头的萦绕。所以维特自杀了,便不仅仅是因为情节的需要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而单纯让他自杀了。 篇二: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感[700] 也许有不少人看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这个暑假我也潜入了这一滩水,好好地享受一番个中味道。不过,说实在的,我看得断断续续的。因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维特的想法有时候很偏激,我也不是全都认同,就觉得有点看不下去了。只是,让我觉得为难的是维特的一些想法又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于是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翻,深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言论。我只能说,歌德塑造的这个维特很有个人特色,或许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这样的人吧。 这本书讲的是维特喜欢上有未婚夫的绿蒂的故事,尽管这样的现实让他十分痛苦,可是他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爱她。只是,生活的绝望,世俗的羁绊都将他一步步逼上绝境,最终他怀着回归大自然的心态安然地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继续等待着他的绿蒂。 他疯狂,他善良,他固执,而且固执得可怕。 他觉得自杀的人并不懦弱。看到这里,我就足足停了几天没有碰这本书。只是,我真的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而事实上,最终他也用这种方式了结了他觉得痛苦不堪的生命。继续拿起这本书,认真地,不,应该说是小心翼翼地看着。因为我很害怕,维特可以用他的观点将我的想法彻底改变,我很害怕,我的思想会被他改造。继续看着,发现他的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态度上的。在我看来,他是幸福的,有尊重他的人,有上天赋予它的才华,有重要的知己。只是,这仅仅是我的看法。就像对于自杀者,他也有跟我很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来都有其局限,他们能经受乐、苦、痛到一定的限度;一过了这个限度,他们就完啦。”他认为不是个人软弱与否,而是他们能否人手痛苦超过一定的限度。他还说“尽管可能有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之别,但是,正如我们不应该称一个患寒热病死去的人为胆小鬼一样,也很难称自杀者是懦夫。”他甚至为了这个观点跟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激动地讨论着,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就懊恼地走了。就算是写给好友威廉的信件中,也透漏着他还是对当时的事情耿耿于怀,事隔许久也还是会很激动,固执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执拗的人,却以其极大的个人魅力,吸引我继续看完这本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63a561ba0d4a7303763a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