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中的实践探究 摘要:正确地运用教育方法和合理利用教具和学具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是孩子喜欢的,是将数学教育寓于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数学游戏中学习数学和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手段,符合幼儿生理、心理成长的需要,体现数学活动与幼儿游戏的完美结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大班数学活动与游戏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背景中进行观察,进行体验,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获得良好数学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游戏、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是幼儿接触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教育理念和幼儿 园课程模式不断涌入,幼儿数学的教学模式也丰富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学习成长的多种需求。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前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利用率较低,没有得到好的实施,导致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不高,降低了教学的效率。第二,游戏的选择与数学教学内容不相符,没能很好地发挥游戏化教学的作用,降低了活动效率。如:教学游戏形式单一,无法真正地融入幼儿活动过程发挥相应的作用,或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游戏化教学没能很好地与幼儿生活实践相结合,降低了教学效果;第三,活动过程过分强调游戏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降低了教学实效性。 学前幼儿数学教学阶段是幼儿进入学习生活的起步阶段,对幼儿思维活动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因此,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将游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且能有效启迪幼儿数学感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真正让幼儿在玩转数学游戏中,畅享快乐童年! 一、挖掘数学教育资源,内容生活化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选取、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情境融入幼儿的数学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做到优化组合。 (一)数学游戏密切联系生活。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的源泉,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例如:他们要说出自己几岁了,就要涉及到数;和别的幼儿比身高,就要涉及量的比较;在搭积木时,就要涉及到对积木形状的判断。幼儿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变成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都可以归结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不应只是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讲解,而应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让幼儿在情境中学,在操作中学,在玩耍中学。例如:在教数的组成时,可以引入幼儿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的情境,让幼儿分各种东西,这样他们就会感到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接受数的组成的概念。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使用数学,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例如:在分点心时,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有多少点心,有多少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可以渗透测量植物的生长的知识点等。 (二)融数学游戏于区域活动中。 操作活动为幼儿内化数学概念、理解数的抽象意义提供了基础,是真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幼儿思维发展最可靠的基石。因此,幼儿的数学游戏要融入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摆弄具体实物,将具体动作内化于头脑,建构自己的数学经验,获得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如:在“10以内的序数”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小动物排队”的操作材料,告诉幼儿:“小动物要排队出去玩了。大家可以意愿帮小动物排队,然后说一说它们各自排列在哪里。”幼儿边挪动小动物(排队),边说:“小熊猫带头,它排在第一;小鹿跟在小熊猫后面,它排在第二;小狗跟在小鹿后面,它排在第三……”排完之后,可以同伴互相观察,提醒其排列次序是否正确等,然后变换小动物的序列继续进行游戏。数学游戏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惊喜,也更能激起幼儿活动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数学现象的理解。 二、优化数学教学资源,内容游戏化 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鉴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不同,教师应优化大班数学教学资源,选取适合运用游戏形式表现的活动内容,让幼儿植根于大班数学教学土壤,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化教学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但幼儿对游戏有选择性,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具有数学和游戏双重性特征。 一是教学内容情境化。幼儿年龄小,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敏感度不强,将数学教学游戏化,要从数学教学内容游戏化思考,包括对数学教学进行故事化、情节化处理,形成数学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数学关系。在游戏设计中,教师综合考量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筛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数学教学内容,以满足幼儿游戏学习需要。如情境性游戏“购物”可为扮“顾客”和“收银员”的幼儿设计多次实际运用口算的机会。选物时,“顾客”根据物品上标注的价格选择价钱总数小于自己手持的钱币面额的二至三件物品。付款时,“收银员”报价钱总数让“顾客”回答对不对,“收银员”给“顾客”找还剩余的钱并说明理由。 二是内容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大班数学教学内容和幼儿游戏资源都非常丰富,教师如何将二者融合,形成完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多种教学因素进行分析,做出综合判断。游戏化教学中为幼儿创设适宜、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如,深入挖掘数学教育资源中所蕴含的趣味性,将数学内容设计成相关的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乐趣,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如将《火车火车几点开》、《手指游戏歌》、《摘水果》等游戏儿歌与数学结合,设计成趣味性的数学游戏。但在设计时应特别关注幼儿年龄心理特征,充分考量数学游戏设计中的游戏分量。 三、凸显数学教育价值,形式游戏化 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推动幼儿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幼儿喜爱游戏是我们将游戏作为数学教育方法的依据。但是,作为数学游戏应该凸显数学教育价值,防止幼儿过于集中于游戏动作、材料和情节本身,而淡化了游戏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功能。 (一)关注游戏组织形式的契合。由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能力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运用游戏形式要和年龄相适宜。大班幼儿适宜使用情境性的数学游戏、智力性数学游戏和口头的数学游戏。教师在组织大班数学游戏时,可以适量采用竞赛的形式,从而满足幼儿好胜好强的心理,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并巩固相应的数学知识。如在“开锁”数学游戏中,教师用卡纸或塑料片剪制成“锁”,将贴有同一道错误式子的若干把“锁”串在一起,让幼儿动脑筋用不重复的方法在每道式子上改动一个地方,使每把“锁”上的错误式子变成正确的式子,才能把锁打开(如6+1=5是错误的式子,可以改成6-1=5、6+1=7、4+1=5;8+2=6是错误的式子,可以改成6+2=8、8-2=6、8+2=10、4+2=6)。又例如:“宽窄变变乐园”游戏中,教师提供给幼儿长、短等有各种度量差异的纸条操作材料,让他们动脑筋想出各种把长的变短,短的变长;宽的变窄,窄的变宽的办法,从而习得关于数学宽窄量变的知识点。 (二)关注游戏规则。游戏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规则,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确保游戏顺利开展,凸显教学活动的目标。首先,设置的游戏规则不要太复杂,应尽量简单明了,让幼儿很容易明白玩的是什么、该怎么玩。如情境性游戏“购物”,幼儿很容易明白就是玩买东西的游戏,到了“商店”先去选物再去付款。口头性游戏“碰球”,幼儿很容易明白是玩数组成的游戏。 总而言之,游戏化教学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学习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提高老师对游戏化教学法的重视力度,正视当前幼儿数学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深度挖掘数学教材的趣味性,合理地设置数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 ( 此文参与了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小课题,课题名称:《大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GX2018—125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7b135d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