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帢帻山古诗赏析

时间:2022-07-25 18:1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宿帢帻山古诗赏析

宿帢帻山 任蕃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一*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任蕃。任蕃一作任翻,*东人。字不详,生卒年亦不详。《全唐诗》说他是唐末人。《唐才子传》说他是中唐武宗会昌年间(844)在世。任蕃为人刚烈自负。《唐才子传》记他年轻时曾进京赴进士第,落第后他对主考官表态说:“我出身寒素,不远万里来京城应试。没有车也没有伞,是用手遮着烈日步行来的,主要是想用中举让父母高兴荣耀。你难到没有听说*南有个任蕃,家贫吟苦,居然还忍心让他来年再来应试。我不会再来了,就此告辞!今后*琴自娱,学道自乐耳”。主考官听后很惭愧,想挽留任蕃而不得。任蕃回家后,果如其言,寄情山水,常游会稽苕、霅间。有诗名,与张籍、司空图齐名。为诗重声调,且不厌改。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有传。

任蕃特别青睐浙*天台巾子峰一带风景,曾有诗云:“灵**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这首《宿帢幘山》即是写于游此山之际。*房的《唐才子传》记载了任蕃修改此诗的故事:

任蕃有次游浙*天台巾子峰时,写下一首绝句《宿帢幘山》题于壁上:“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写后颇为自得。第二日南游,边走还在边吟诵此诗。突然发觉诗中“月照一*水”的“一”字不妥,与诗中“前峰”下的实景不符:因为*边有高峰耸立,月*就只能照到半*水而不是一*水,应用“半”字则显出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且更富诗意。而且也更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内在情感。因为《宿帢幘山》中的前两句:“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不仅点明了登览季节和时间,其中的“鹤翻松露”也是*守的自喻和暗示:新秋夜生凉之时,独自伫立峰顶望月也是人生的一种无奈。“前峰月照半*水”那半是清辉,半


是幽暗,明暗相映的*水不正是任蕃的现实人生再现吗?任蕃此时离帢幘山已有一百余里时,仍毅然决定返回改正,待他到题壁前,发现已经被人改成“半”字了。任蕃于是大呼,“台州有人!”后人为了称赞任蕃这种着意求精的精神,在任蕃题壁处又题了两句:“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任蕃热爱大自然,怡情山水常常忘归。他曾醉心于临海巾峰寺一带山光水*,曾两度登览:“灵**上巾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第三次来游,竟一住十年:“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宿帢幘山》尤其是“前峰月照一*水”之所以成为唐诗中的名篇名句,与他长期寄宿山水之间,深谙山光水*分不开的。当然,更是对他这种创作态度的称许。

据《新唐书·艺文志》:任蕃家贫,从*东往京城应试,没有车马,万里之途全靠步行。由于不屈身于有司,落第而归。其记述赴试经过和感受的诗作《洛阳道》中有诗句云:“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富*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可见在落第之前就对世人求富求贵心生厌烦了。这与他在《宿帢幘山》中所咏歌的半是清辉,半是幽暗的“前峰月照半*水”也是前后吻合的。

“任蕃改诗”的故事除了《唐才子传》外,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七,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何文焕的《历代诗话》,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也都有记载和评论,赞扬这种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附:

任蕃,会昌间人,家*东,多游会稽、苕、霅间。初亦举进士之京,不第。榜罢进谒主司曰“仆本寒乡之人,不远万里,手遮赤日,步来长安,取一第荣父母不得。侍郎岂不闻*东一任藩,家贫吟苦,忍令其去候来日也?敢从此辞,*琴自娱,学道自乐耳”主司惭,欲留不可得。*湖,专尚声调。去游天台巾子峰,题寺壁间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后复有题诗者,亡其姓名,曰“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才名类是。凡作必使人改视易听,如《洛阳道》云“憧憧洛阳道,尘下生春草。行者岂无家,无


人在家老。鸡鸣前结束,争去恐不早。百年路傍尽,白日车中晓。求*海狭,取贵山岳小。二端立在途,奔走何由了”想蕃风度,此不足举其梗概。有诗七十七首,为一卷,今传非全文矣。——《唐才子传》卷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e5525e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