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治印,融金石于方寸之间 作者:雨田 来源:《收藏/拍卖》 2019年第5期 印章,自古不过方寸之石,钤盖落纸,绝无悔改,是为“信”之象征。 它是文人墨客钟情的雅物,篆刻的文字,以红白相映诠释万千气象,无论章法、字体、刀法都有所讲究,或为斋号,或为一句吉语,也可以是爱人名字的嵌字,细节之处饱含着印章主人私人化特征。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篆刻者素来热衷于从金石学问中汲取营养,只有具备深厚学识,才能沉淀一方真正的印记。 篆刻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不过,印章最初的作用,是出于实用,从殷商时作为交换的凭证,渐渐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唐宋时期,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鉴藏印、斋馆别号印等,至明朝时,形制日趋完善。明代篆刻家文彭的出现,使印章篆刻进入新阶段,他打破自古以来篆与刻的分工,自篆自刻,一件篆刻印章的完成,均由艺术家一人操刀,由此篆刻印章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与诗、书、画并列。自明代起,篆刻印章便诞生诸多篆刻流派,明清两朝“流派印”盛行,以流派论成就,重在鉴赏个人风格。 不得不说,篆刻之“篆”就已经体现出这门艺术的深奥之处,“篆”本意指上古时期的篆书,即为一种书法字体,由此也可延伸为对古文字的考究,甲骨铭文、青铜铸字、秦砖汉瓦、石刻碑文皆可入“篆”,故印章篆刻绝非以刻刀再现书法,而是融合金石学、印学、书画等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博大而精深。 因承家学,结缘篆刻 陌生的古文字,高深的学问,加之书写习惯的改变,让现代人对印章篆刻已变得陌生与疏离。但这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也总有人勇于向深奥发起挑战。 王浩之,一名80 后年轻艺术家,得益于深厚的家族传承,祖父乃岭南金石名家王贵忱,从小耳濡目染,并师从篆刻名家鞠稚儒。其起点,就比寻常人高上一大截,虽然专门从事篆刻艺术时间并不长,但短短几年,便已在圈内小有名气。但在深厚的金石学、篆刻艺术面前,他仍旧持谦卑态度,因为他深知,摆在自己前面的,是一座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要做好篆刻作品,需以深厚学识的积累沉淀才能转化为审美的品质格调。为此,王浩之专门辞去工作,在家中帮助爷爷整理累积了一辈子的金石学书籍、资料;另一方面每天刻上一到数个小时,可谓刀不离手。每天清晨,他总会在自己的工作室练上一会书法,成为日常习惯。他的老师曾教导他,练好书法,尤其是篆书,对篆刻大有裨益。同时,他还努力提升传统学问,所谓审美之境,学养为先。 鉴赏印章篆刻,印文、章法、刀法是其三大要素。概括地讲,欣赏篆刻作品,印文是基础,章法是关键,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篆刻者要在方寸之间对文字的排列,笔画的穿插、转折、方圆布局等进行恰当的构思,可概括为“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最后选择合适的刀法加以表现,并保证所刻字体具有书法艺术的观赏价值。 篆刻一枚印章,除了刀法,在动手前的思考、斟酌才是彰显匠意之处,即篆刻字法上的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字的理解,对古文字的掌握。王浩之也坦言,自己刻一枚章,时间花得最长的不在于“刻”上,而是前期的构思过程,要胸中先有书法,才能迎刃而解。 明杨士修《印母》就有载:“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手器或废,心乃亡存,以是因缘,名为五观:曰情、曰兴、曰格、曰重、曰雅。情者,对貌而言也。所谓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篆刻艺术不仅是探求视觉传达,还包含篆刻者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及对人文精神的传承。 让篆刻多一分金石气 从明代起,篆刻家喜欢从金石学中汲取营养,强调印章篆刻要有“ 金石气”,但篆刻并不等于金石,两者为两种学科。王浩之的老师鞠稚儒曾这样解释印章篆刻的“金石气”:“印章篆刻作为一门艺术,明清篆刻者不断从金石学中吸取营养,如邓石如主张‘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后期金石学包含了很多古文字,在篆刻中用的都是古文字,都是篆字,即篆刻从金石学上吸收了很多新的字形,丰富了以往秦汉印中的营养,形成了流派的后续、再发展的空间。这个就是金石学和篆刻学之间必然的联系,但它们是两个学科。至于如何让篆刻中更具有金石学的气息,这还是要多在金石学中多探求古文字的营养,包括新的字形、结字方法、用笔方法、节奏感,使之转移到篆刻创作中。而非错误地理解金石气就是在篆刻中把印面搞烂,把古代的剥蚀、风雨留下的痕迹、人为破坏之后的结果,面目斑驳,甚至狰狞留在印面上就叫金石气。” 有着深厚金石家学背景的王浩之,在创作中自然也融入金石意味。相对而言,王浩之更喜欢汉印以及明清流派印,并努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探索出自己的篆刻风格,他坦言并不喜欢肖形章一类的“精巧”风格,他钟情金石蕴含的拙趣、雄浑的古朴感。 金石也好,篆刻也罢,两者毕竟是高深的艺术,作为一名年轻的篆刻艺术家,早年从事设计的经历也让他在创作中保持着对平面构成的敏感。王浩之主张以现代设计和视觉传达方式呈现篆刻印章之美,在未来的规划中,他还要开发文创,进一步推广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其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生活。 ( 编辑/李木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ec4390ba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