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 作者:余艳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 摘 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运用留学期间所学到的欧洲作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他在符合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线条、重视调式旋法的传统基础上,取欧洲复调理论与技术的精华,结合民族调式、素材的运用,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近代全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是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作品介绍 冼星海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数百首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代表作有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他的歌曲创作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四部合唱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创作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七十年来,在国内和国外很多地方都公开演出过《黄河大合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还被成功改编成钢琴协奏曲。可以说,在国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黄河(大合唱)”的影子,它对中国的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1)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7年的“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面临着外敌的侵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人民大众纷纷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之情,走上街头,用歌声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在聂耳、吕骥、冼星海、张曙等爱国音乐家的组织带领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潮,合唱这种音乐形式已成为唤起民众、激励抗战、鼓舞斗志的有力武器。冼星海也在这高涨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充分认识到合唱在救亡运动中的作用,为后来创作《黄河大合唱》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创作的历史过程 1938年武汉沦陷,词作者张光年和抗敌剧社三队经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他亲眼看见黄河船夫们“ 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亲耳听见了激动昂扬雄浑有力的黄河船夫号子,诗人久久不能忘怀。1939年1月到达延安后,仅仅五天,他就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3月11日举办的歌词朗诵会上,张光年首先简单介绍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互不相同的八部分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是歌曲的引子,并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从3月26日到3月31日,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3)作品介绍 《黄河大合唱》的演出编制为独唱,朗诵,合唱与乐队。全曲是由8个乐章组成的套曲,每章开头均插有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为混声合唱。此章吸取民间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一领众和的呼应演唱形式。第二乐章为男中音独唱《黄河颂》。它的音乐壮阔、热情、深切,是难度很大的独唱曲目,我国许多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都曾把它作为演出的保留曲目。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为配乐诗朗诵,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灾难,歌颂时代英雄,在一些音乐会演出中,往往略去此段。因此,现在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大多为七个乐章。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女声二部合唱其曲调抒情而深切,叙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独特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第六乐章为女高音独唱曲《黄河怨》,它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污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用轮唱(合唱形式的一种)的形式,即卡农的作曲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别具风味。第八乐章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取得最后胜利发出的呐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运用留学期间所学到的欧洲作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他在符合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线条、重视调式旋法的传统基础上,取欧洲复调理论与技术的精华,结合民族调式、素材的运用,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近代全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是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黄河的怒涛,将永远在人们心中激荡!战斗的号角将永远,在人们耳际回响! 参考文献 [1]马健昕.“原型”的流变与艺术的跨媒介创作——以《黄河大合唱》为例[J].文艺争鸣,2010(05) [2]王登绒.《黄河大合唱》艺术创新新探 [J].洛阳大学学报,2004(09) [3]光未然:《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刊于《光未然研究资料》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仙桃职业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0f635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