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作品 一.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朔创作了“顽主”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社会上的正统作品之间有着明显的反差,一出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二是社会上存在着对这类作品明显对立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是作品在社会上拥有大量的读者群,另一方面是这些作品又引起许多正统文学评论家的否定;三是这一时期王朔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辉煌,而且在影视圈的创作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而这些又与大众媒介的作用分不开。其实所谓“王朔现象”就是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由王朔的创作引发的矛盾现象。总之,王朔现象是八九十年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看到中国在文化转型期的社会现状、并对未来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王朔小说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消费与娱乐。在我们以前的观念中,文学不但源于生活,而且必须要高于生活;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对芸芸众生进行人生和社会的启蒙,而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媚俗”。对此,王朔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为了赢得市场,完全迎合读者的口味。王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在纯文学于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枝独秀,就在于他能够“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一种适应“商品社会”需要的策略。 第二,批量与复制。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创新。许多文学家都一直认为,重复自己就等于自取灭亡。而大众文化则正好相反,不讲独创性,只讲时效性。创新就等于独特,独特就会失去大众。而讲求效率,则可以加快消费的过程和频率。为了追求最大的市场效应,就必须迁就大众的阅读水平和欣赏习惯,只能讲故事,用同样的方法讲不同的故事。大家读了就忘,忘了就再讲。因此,王朔的小说一走上这条道路,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地重复自己。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在我们以前的文学观念中,文学诞生过程的重心是在作品完成之前,主要是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作品完成之后,就完全任人评说了;因此,文学是一种精神贵族,是与清心养性联系在一起的,与抛头露面、招摇撞骗、哗众取宠等做法水火不容。而大众文化则把这个重心放在了作品完成之后。生产一个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送到消费者手中,甚至把所有的社会人都变成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因此,大众文化无所顾忌,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作秀”、“抄作”、“策划”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制造热点等等。王朔是善于利用大众媒体的高手,但同时他也在被大众媒体利用。 三.王朔作品的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现存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反叛。 王朔作品对现存的社会观念的反叛,主要表现为对人文价值、社会秩序、社会方式的嘲弄,也包括对文学和作家的嘲弄。否定王朔的意见认为,由于他把我们社会所提倡的一切道德观念都说的一钱不值,甚至公然向整个文学传统和人文价值挑战,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人们对王朔的拒绝和否定,主要在于他对社会观念的反叛。 而人们对王朔作品的肯定,在很大的程度上却在于王朔对现存的文学观念的反叛。我们知道,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启蒙主义,新文学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引导人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拉开了与大众文化的距离。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新文学开创初期的鸳鸯派文学和后来的海派文学,都是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应该属于新文化的阵营,但是它们不仅从来没有得到过新文学朋友的地位,而且始终是新文学批判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学的政治性带来了严重的虚假性,使文学面目变的越来越不可爱。“文革”结束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文学上的返朴归真,都为作家们的反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文学逐渐从一元化走向了多元,从集体话语演变为个人话语。王朔在这种社会和文学的背景下浮出水面,并将这种反叛推向极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就是说,按照文学的这种发展规律,不出现一个王朔,也可能出现一个“张朔”或“李朔”。我想,这也是一些莼文学评论家即使知道王朔作品具有某些“反文学”的特征,甚至更接近大众文化,也原因承认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理由。 四.王朔作品的调侃语言,是王朔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王朔在文学个人化时代,将文学对传统的宏大叙事的反叛推向积致,主要是指他将一切正常的事情都“调侃化”。调侃式的语言,成了王朔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对于王朔的调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他把我们(也包括他自己)所熟悉的各个时期的流行话语(包括革命战争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与民间的话语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喜剧效果,对当代文学一贯采用的宏大叙事起到了“消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附和了文学发展的潮流,也成了王朔小说独有的“商标”。另一方面,他又将道德、理想、人生、意义、正义等一切有价值的高尚的东西,变的滑稽可笑、一文不值 五.如果看待王朔这种反叛精神 在王朔的《顽主》小说中,可以说充满了反叛精神。这种反叛精神即使他的作品为某些人所称道,同时,也为某些人所批判。应该如果看待这种反叛精神呢?我认为应该将其放到更广泛的文学史空间去看待这种反叛精神。 首先,我认为王朔的反叛精神是时代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说它是时代的反映,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确实在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种是经历过文革的人,一种是新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在未来文化的影响下,对于中国建国以来精神思想有着明显的叛逆心理。于是很多在北京的年轻人便喊出了“活着真累”、“烦着呢,别理我”等心声。这种现象可以说全都进入了时时在观察社会的作家脑海之中。其实,任何一个关心社会的作家都不可能无视社会上这种现象的存在,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说它是社会的必然产物,主要是将它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得来的。80年代末90年代适逢文化转型阶段。对原有计划经济的否定标志着人们原有的知行方式都要发生变化,有很多人一时转不过弯来,于是产生反叛情绪,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则为此欢呼雀跃,这是时代的必然。王朔的作品便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代表。说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着类反叛类的作品在文学创作题材上继承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光荣传统,同时,在某些作品中由于作者想象力的大胆尝试为文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任何一个时代若想进步,完全按已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是不会有创造性和突破的,只有打破原由的思维方式,才能使社会换一种脑筋去思考问题,反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就是其中的一种。王朔在创作上实际上是继承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当今人们的创造力也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顽主》中的“三T公司”的创办和作品中的认为那种积具个性化的调侃语言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还应该看到王朔的反叛精神确实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拿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和观念指导自己的言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80292ccfc789eb172dc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