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简介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10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942年卒)收集整理的。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优美的民间故事。但哲海什雅里只收集了四百夜的故事,没有完成《一千零一夜》的编辑工作就去世了。后来,各地说书艺人不断地对故事进行增补、加工。大约到14世纪,《一千零一夜》才最后定型,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开来。这些故事来源于民间,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创作是无可怀疑的。 一般认为《一千零一夜》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拔斯王朝(750―1055)社会生活的面貌。阿拔斯王朝定都于巴格达,在当时封建贵族的支持下,实行了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农业、毛纺业、制陶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巴格达、大马士革商店林立,这里有来自埃及、印度、中国的商人,巴格达城里还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哈里发和商贾们住在宏伟的宫殿和豪华的住宅里,过着奢侈的生活。阿拉伯商人活跃在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足迹遍及欧、亚、非三洲。这些在《一千零一夜》中都得到反映。 《一千零一夜》以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作为结构线索。其中包括众多的民间故事、童话、寓言,以及名人轶事、诗歌、格言等。山鲁佐德姐妹给国王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如果不包括故事中的故事的话,根据1927年贝鲁特出版的五卷本的统计,只有134个故事。不过,这些故事篇幅都较长,按中译六卷本(纳训译)统计,已超过一百万字。作品以鲜艳的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中古时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等等。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千零一夜》艺术上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阿拉伯自中古以来,其经济便以经商为主。他们远涉重洋,横跨沙漠,翻越高山大川,往来于东西方之间。浩瀚的大海,渺渺的洪涛,茫茫的草原,异国的珍闻,旅途的艰辛,这一切都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反映在作品中便出现了各种冒险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为了克服自然障碍,达到目的,而产生的一些美丽的幻想。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这些故事极其完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意愿――陶醉于‘美妙诱人的虚构’之中”(高尔基《〈一千零一夜〉俄译本序》)。 (二)镶边的结构形式。《一千零一夜》大故事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层出不穷。许多篇幅采用故事中的人物轮流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件事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些讲述的故事,争奇斗妍,好像在一个奇妙的花园里,盛开着各色花朵一般。 (三)瑰丽而流畅的语言。高尔基对《一千零一夜》的语言作了很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ba038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