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备课给我三大启示

时间:2022-08-02 18:5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师备课给我三大启示

一位老师要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向小语名师于永正讨要教案来参考。于永正老师说:“在学校时,我每课都备有详案,因为领导要检查。到了教研室和退休以后上的课,再无教案了。有的只是教学过程,此外,还有我练写的字词、造的句子和写的下水文等。 用于永正的话说,他的备课,他后来写的教案,只是是“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还是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例子来说: 一、指导书写“妻”“庞”。二、指名读课文,相机纠错。三、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书听。四、老师再次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老师的表情听。讨论:老师和学生读得有什么不同。五、学生默读全文,画出重点词句以及加的批注。六、以高尔基的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值得强调的是:于老师备课本第二页,他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要求学生写的字和抄写的词语。第三页附有复印的《高尔基和他儿子》全文,上面有他画的重点词句和加的批注。第四页有于老师用稿子写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封信》(小学语文教师2015.06《在备“功夫”上下工夫》

看了如此教案,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感想呢?名师的备课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非一般的“真备课”。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没有比着备课的“环节”和“套路”更为熟识的了。常用的备课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设计”,以致于“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等,一样一样的,一个都不能少。每一课都是一样的“思路”,一样的“形式”;甚至每备一课,连着字数、页码都是差不多。说是“备课”,大都从现成的“教案”中来。一些年轻老师,困于教学时间紧张,原本照抄“教参”“教案”。这样快速的“备课”,一般是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师备课,变成纯粹教学形式上的东西。抄得“工整不工整”,变成备得“好不好”了。于老师的备课呢?没有这些“形式”和“套路”,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做法”,课堂需要做的那几件事,言简意赅,清清楚楚。要说细节,他落实到注意写的哪个字、读好哪句话。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中的“妻”和“庞”。指导朗读,于老师做到反复:范读,再范读,学生读,学生再进行比较。把文章读通、读透、读出感情,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于老师语文课堂有抓手,也在一点一点地落实、逼近。于老师自己说过: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舍语文教学众多的浮华、繁缛,重点抓“读和写”,从于老师这个教案有着充分的体现。于老师备课中有着一页是自己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份信》,可见他下的功夫非同寻常。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于老师一字字、一句句地斟酌来的“下水文”,肯定能让自语文课堂的孩子有着不少体悟;这样的原创的习作,有着更多地、更好地指导性。看来,“真备课”,首先来自老师真心诚意地“做学生”,深耕细作地“钻教材”,再就是,得让自己的“教案”想法设法地“接地气”,不仅让学生“看得见”,还要让学生“做得了” 启示二:非一般的“教学功夫”。于老师说:“我备课是把工夫花在“备功夫”上的。”于老师说的备课“功夫”具体是指:备朗读功夫;练“背”功夫;备“书写”功夫;备“写”功夫;还有要练“一眼看穿”的眼力。语文教师要不要“功夫”?语文教师“工夫”要花在哪里?于老师给了我们答案。单说朗读,于老师说,第一要读熟,练到看到每句话的前三个字,眼睛即使离开课本也能把下面的话读出来。读流利,并不容易,一句话,哪个词语要读得紧凑,哪个地方要停顿,哪个地方要舒缓,都要考究的。第二,要读出恰当的语气,这一点更难一些。目前,朗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气不自然,矫情造作。更难的是读人物对话。说话人的身份、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乃至性别、年龄等因素,于老师都考虑到。要做到“读谁像谁”

回想自己的语文课堂,我们范读每篇课文了吗?我们范读课文到位了吗?我们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透了吗?一个问题是:范读,或者学生读;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语文老师可能


认为,课堂上,这样的“读”,容易“简单、单调”;让学生回去“读读”就可以了。可想而知,孩子回去真的“读”了吗?会“读”吗?想想,我们把课堂的大把时间花到哪里去了?多媒体?课文分析?还是无止境地解疑释难?„„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新型玻璃》请一位女生读课文第一段。她第一次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很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那个女生虽然流畅一些了,但是又把“破”字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急,失去信心,想坐下。于老师走过去,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就这样,第八次,那位女生成功了。听课的老师被感动了,握着于老师的手说:“于老师,您是真教,而且会教! 于老师“真教”,是指于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过程-----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于老师会“教”,不但善于点拨和讲解,善于启发和激励,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样的“功夫”,我们课堂上还有吗?我们不能不思索了。 启示三:非一般的“教学智慧”。当前,国人对语文教学的忧思,对母语的关切,已经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学之本身,实际上是对整个教育的忧思,对培养未来人才的忧思,对中华民族兴盛的忧思。小学语文教学万象纷呈,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好多误区,把个本来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的、情感的、朴实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公式化、概念化、表演化转向,导致人文价值的坠失。在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解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矫情表演,加上无的放矢也无止尽地改错、选择、判断,使学生再在作业堆里晕头转向。教师在课堂上要么乏味枯燥地讲,要么花样翻新地表演;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做了多回激情的“话剧式演员”,看了无数个美妙的“精彩的动画”可是时间久了,学生会在教室了要么没精打采地听,要么漫无边际地说,要么风风火火地做;说了不少“正确的空话”,流了不少“感动的泪水”语文教学的魅力就是如此吗? “一支粉笔,一本书”;这是于永正老师语文课堂朴实简单的外观,也是他语文课堂内涵丰厚的实质再现。从于老师的教案看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单朴实,平实自然。诚如古人所言,这种“自然”“平易”“乃绚丽之极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说的是一种艺术界,这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智慧所在。于老师曾经说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的奥妙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养。”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中的原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082a92a45177232e60a2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