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刘影 来源:《商情》2014年第44期 【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中介,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主张的一次学术实践,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汹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一次论证,是马克思对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次建构。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批判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那短短的那几页文字,虽然只是导言,作者所试图阐述的“真理”便已经一览无余。在感叹谁如今还能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去考察整个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还能有那样的恒心和毅力,去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的同时;更是感动于那句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除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即使是面对统治阶级的强权,科学的真理容不得半点犹豫。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一直强调自己的见解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不列颠博物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资料),结合新的材料而最终形成的。但是,我们还是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潜在预设,其中最大的预设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即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因此,以下的文字将着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论述唯物史观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影响,从而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系,并循着关系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主张。当然,作者在写作中所倡导的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有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草创唯物史观的中介,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过程中,唯物史观才得以诞生,诚哉斯言。青年的马克思绝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相对意义上更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但是很快,马克思就完成了由主观唯心到历史唯物的转变。而《莱茵报》对于马克思来说,是其发生思想转变的重要节点。1842-1843年间,作为《莱茵报》编辑的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伐和地产析分的讨论、莱茵省总督就摩塞尔农民状况与《莱茵报》展开的论战、关于自由贸易和关税保护的辩论”都促使着马克思转变既有的对历史和哲学的兴趣,从而转向经济问题的研究,对欧陆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回应。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的分析,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将马克思的思想同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规定性在于: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历史性的规定,资本关系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人们藉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而不能将之永恒化、超历史化、并推广到所有社会;一般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进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入口,而要透视古典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历史性就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视野。 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将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而这恰恰是将资本主义社会当成一种永恒的社会制度的前提,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规定被简单化为生活资料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而马克思讲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理解为只是物质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这就抽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规定,而这种抽离又合乎其描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表象。马克思并不是在人类的本质意义上来论述物与人的颠倒,而是认为其是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历史事实;而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意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这颠倒发生的事实下产生的。这也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财富的生产,也不是消费品意义上的单纯的生产,而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总之,马克思认为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去看,无论是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当与生产在一定的阶段相适应的社会状态刚刚产生或者已经衰亡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生产上的紊乱,虽然在程度和影响上会有所不同;这种紊乱必然地会导致分配、交换、消费的紊乱。区别于之前的理论建构,资本主义社会不再被看作是物质生产基础上的超历史的、永恒化的存在;而被放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被看作这种表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物与物、生产要素与人之间的结合,表现为人的物化和物的人格化。 是历史时间序列上、资本逻辑下的某一个特殊阶段;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建立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主张之上,与其基于物的生产以及历史性的哲学视野是分不开的。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路径使得马克思在表象之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而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现象的分析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有了更深的阐释。简而言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中介,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主张的一次学术实践,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汹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一次论证,是马克思对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次建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81—1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电子版)。 [3]仰海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沈玉梅、张蕴慧:“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草创唯物史观的中介”,《学术探索》,2010年10月。 [5]吴锦华:“政治经济学方法探析—重温〈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06期。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41页。 [7]仰海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ad667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