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历史

时间:2022-04-02 01:05: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歌中的历史

作者:闾新华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4

明代初期,扬州南区(江都、仪征及甘泉为扬州盐业区,文中称之为南区;北部非盐业区称之为北区)居民以务农为主,随着盐业发展、财团的入驻,出现农人酌盈济虚,权衡于金粟生死之际,开始对末业的追逐。但少量农人,仍是顶住金钱的诱惑,坚守在田地上,游客三月盛,农人四体勤。麦田青已满,辛苦尚耕耘,继续从事农业耕作。那些良田亘阡陌的富户,自然是有田不自耕的,他们将土地租佃给灾民及无法生存的土著居民,成了坐享其成的地主。所以,农人中间存在着自耕农与佃户两种形式。

一、农业耕作状况

扬州农人依据土质的差异,选择种不同的植物。山田多宜釉,所种为占城稻;湖荡草场种菱、茭草等;平原沃土宜稻、麦;城郊则多为豆棚瓜架蔬畦等。同时,随着城市消费的需求,经济作物在南区也有所种植。种花就是当地一大特色,诗称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牧竖眠牛是一家,太平何必在桑麻。宝城一片风流地,只需千秋人种花只栽杨柳莲花埂,不种桑麻芍药田。《扬州画舫录》载,傍花村居人,就多种菊,且薜罗周市,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街荫,极其规模。这样的大片种植在扬州有着一定的普遍性。江南与扬州本地染色业的发展,又带动农人对蓝靛的种植。早在洪武时期,仪征地区就置有蓝靛所,种青蓝以供染事;也有部分傍水农人,以蒲渔菱芡是利,间亦放鸭为生。 南区农人在作物的选择上已经突破单一的形式,经济作物亦有所种植,这是亏北区有所不同的。然而,扬州地区不事纺织,所需布匹大多由江南地区贩来,是称吴女缫丝吴儿络,上货多替扬州作蚕饥不为吴娘叹,扬州哪有好锦缎。所以,桑、麻在民间少有种植,即使有零星为之者,也是或蚕绩,然罔识纺织,仅仅作为原料的生产。花和蓝靛也均直接投入市场,所以家庭手工业没能发展起来。

南区以春麦、秋稻的两熟为主,由于没有风车,全靠人力,所以每家只能耕种二三十亩。我们以北湖平原为例,来看看农耕的基本流程:开秧之时,农田繁忙,庸人相助,以麦煎饼馈之;立秋处暑之交,各早色稻俱陆续收割,八月刈粳,九月刈糯,卖谷得钱,欢饮于市;冬月则是农户纳科,佃客算租。初春取湖泥沃田。稻、麦两熟地带,四月即可收获,弥望黄云连畛域,四月江南民得食。南区,土肥地沃,水源充足,精耕细作,亩产较北区稍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c3eb4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