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书与家风 作者:王德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 书信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广泛使用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古人称书信为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等。家书又称家信,乡书。在电报出现之前,家书是维系身在异地的家人情感的主要沟通方式,一封家书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家书可以给远方的亲人报平安、送去问候、送去祝福、传递消息。家书对亲人来讲是十分珍贵的,杜甫的《春望》中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充分说明了在古代,特别是动乱的战争年代,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牵挂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传递家书大都通过托付私人捎带,民间通信极不方便。直到明代才出现专门办理民间信件传递的民信局,第一家民信局出现于当时商业最发达的浙江宁波,后来逐渐出现在各大商业城市。清代家书发展到了高峰。最有名的莫过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至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陈述指点,如交友和旅游等内容,大到进德修业、治国安邦之道的阐述,如用人、修身、学习、理财等内容。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从《曾国藩家书》中汲取工作、学习、生活的知识经验。 老一代革命者的家书中透着家风,既有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生活情感,更透革命者以身许国的家国天下情怀。“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在培养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其中家书是他们和家人的情感纽带,更是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翻阅他们的家书,那泛黄的信纸上既有对革命事业的激情和信仰,亦有对爱人的叮咛嘱咐,对子女的谆谆教导。透过岁月的洪流里永不褪色的先辈的家书,感受他们的敦厚家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追溯信笺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周恩来于1942年9月写给邓颖超的家书中写道,“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黄昏,月已东升,坐在一排石窑洞中的我,正好修写家书寄远人。今年此地年成不好,夏旱秋涝,直至前天还是阴雨连绵,昨天突然放晴,今天有了好月亮看,但是人民苦了,只能望收到二成左右。河东来电,亦说是淫雨不止,不知你们那里的情形怎样?山居过节,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几串葡萄。对月怀人,不知滹沱河畔有无月色可览,有无人在感想?假使你正在做农村访问,那你一定是忙着和农家姑娘姊妹谈心拉话;假使你正在准备下乡的材料,那你或有可能与工委一起过一个农村中秋节。不管怎样,一切话题总离不开土地改革和前线胜利。九个年头了,似乎我们都是在一起过中秋的,这次分开,反显得比抗战头两年的分开大有不同。不仅因为我们都大了十岁,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上得到了更真切的安慰。你来电提议在东边多留半年,我是衷心赞成。再多在农民中锻炼半年,我想,不仅你的思想、感情、生活会起更大的变化,就连你的身体想也会更结实而年轻。农民的健美,不仅是外形,而且还有那纯朴的内心,这是一面。另一面,便是坚强,坚定的意志,勇敢的行为,这在被压迫的群众中,更是数见不鲜。你从他们中间自会学习很多,只要不太劳累。我想半年的熏陶,当准备刮目相看……夜深月明,就此打住,留着余興送我入梦。愿你安好。”从周总理的家书中,我们读到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牵挂,读到了老一辈革命家深沉的人民情怀,读到了伟大革命者的家国天下的胸襟。家书中传承着崇高的家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e1c70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