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国上古文化,两三千年前的士,有点类似现在的兵役制度: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的,就是士,被选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学习法令规章;士出来做官,执行任务就叫出仕;古代的士,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读书的青年就可以胜任的,士的教育都 是政府主办,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须向官方学习;曾子这里所讲的士,已经不是上古时代的士,而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 “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有些人有见解,但请他当主管,却搞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下不了决断;有人很容易下决心,但眼光不远,见解有限,所以把眼光、见解、果断、决心加起来的“弘毅”,中间还要有正气; 曾子说一个知识分子,要养成弘与毅,这是基本的条件,因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很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这个道是领导,也是指道路,前面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因此责任担得很重,所以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弘毅,要能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 下面的话是引伸,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这是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亲亲、仁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 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么这个责任,在人生的路途上,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时候?一直到死为止,而要挑起这样重的担子,走这样远的路,就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等等这些好的品质,修养,这些也就是“弘”、“毅”两个字所蕴含的,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cddfad6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