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时间:2022-04-17 01:23: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人生态度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弃“有为”。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老子强调“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孔子和老子在人生态度上相比,孔子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严格按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行,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求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实现拯救无道现实的理想。老子则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并施之于人生,为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无穷财富。时两人又各有局限性,孔子重集体、社会利益则不免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老子重个性发展则不免淡化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战争观念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贤哲们虽然讨厌战争,但生活其中,为现实环境之所趋,莫不相继致力解决之道。有关战争和战争准备等军事问题是他们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孔子和老子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谈及军事的话题很多,内容也很广泛。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相同的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十分强调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贤人教育人民多年才能作战,倘不教育人们,训练人民,一旦国家遇有战事,仓促把人们送往前线,那只能是白白送死。在治军问题上,孔子主张治军以礼。反对“不教而战”, 除了“六艺”中的射、御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外,孔子更重视对军队的道德教育。因为,军队是培养勇士的地方,“勇”是士兵的基本品质之一,而一个人的勇敢源自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勇主要是来自于对“义”的


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勇,既可能受制于求“利”的驱动,还可能受制于人为的煽动。勇敢有可能助纣为虐,所以,勇敢必须以道义为基础。而孔子所谓“义”一方面是指仁义,另一方面是指礼义,只有懂得“义”,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还会“死而无怨”。

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同。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并且认为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这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思想,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应用在军事上,产生了一系列军事辩证思维方法。老子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原理。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反命题。老子还以“水”来比喻说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短兵相接。这与孙子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的意思是一样的,要求从战略上取胜。

总之,笔者通过粗略比较,发现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着相同的观点,两人都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孔子强调仁义为本、教民而战的思想;老子则提出“慈故能勇”、“柔弱胜刚强”、“进道若退”等军事辩证思维命题以及“善胜敌者,不与”、“以奇用兵”等战略战术思想,给历代军事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

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和六经。礼、乐、射、御、书、数,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礼”。他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儒家三纲五常礼仪宗法秩序的教育。

《老子》中没有教育内容的明确反映,但老子提出了“绝学”。也就是说,道家的“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并非完全不要教育或反教育,只是不要儒家那种旨在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强调另一种教育—— 大自然的教育或“不言之教”。 ()教学方法

孔子根据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颇具特色的方法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而老子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是“不言之教”。他认为在教学中老师过于依赖于语言、文字。老子的“不言之教”渗透着自然主义的思想,是老子教育活动的理想境界。 ()学习方法

孔子主张学习首先要通过闻见问。闻见不但是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还有阅读书籍,“博学于文”。而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进行记忆,要“见而识之”。 其次,孔子非常重视学和思的关系,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最后孔子主张学行相结合”书本知识必须在实践中运用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老子学习方法则与孔子大相径庭。首先,老子认为人的认识先应清静无为为前提,破除一切杂染。其次,老子否定了感性知识、实践经验的认识价值老子提醒人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应在事物的一定距离之外,向内心深求,直觉和内心体验才是人们获知的途径。最后,老子认为学习求知要辩证、变化、求新和不落窠臼。孔子的学习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因此学习过程向社会呈开放状;而老子的学习是自“守”的,它可以是封闭于自身,体现了非社会性,这也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 和谐思想

孔子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人”的和谐是孔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修身自省.实现个人身心和谐;克己复礼,用“仁”构建人际和谐;为政以德.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知命畏天,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道”。“道”既非物质性实体,也非精神性实体,在对立的两极不具有任何明晰性标志,而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在人生的修身


立命上,老子以追求“自然”“和谐”为最高价值;在人际和谐上,老子主张“天道无亲”他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社会事务而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孔子和老子在实现普遍和谐的路径上虽然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且殊途同归,但毕竟在思维方式和理论的诠释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实现普遍和谐的基本动力不同。在孔子看来,以血缘人伦为基础建立的家庭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进而推广到社会生活和自然当中去;而老子认为自然和谐才是实现普遍和谐的起点和最高和谐。

实现普遍和谐的根本方式不同。孔子的和谐观虽然也是以自然和谐为本体基础,但他论述的和谐观念却是从人自身和谐开始的,他认为只有人身心和谐了,才会有人际和谐,进而推及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这是一种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认为,自然,社会,人事都要遵循 “道法自然”的最高法则,这是一种由物及心的内敛式和谐。

实现普遍和谐的结果不同。孔子主张“中庸”,“中行”,他要求人们恰到好处地进行道德实践,找到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这种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观是理性而积极的。而老子的和谐观由物及心的和谐观,人不但要顺其自然,而且完全回归自然,所以老子的和谐观可以解释为一种冷静而消极的处世哲学

当然孔子与老子在生死观、义利观、女性观和音乐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哲学思想不同所决定的。孔、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又构筑、维护着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道政治含意的一面成为反动,但其推崇的道德理想作为民族心理的深层承载,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被后人反思、认识。确实,虽然儒、道都曾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治国的思想,但影响中国社会的还是孔、老思想中的道德内涵。在当代中国,儒道思想的道德内涵愈益彰显,但这种道德内涵不同于古代是由社会光扬,而表现为个体回归内心自我约束,成功者从孔、老中寻求放松,失败者从孔、老中寻求自我肯定。由于孔、老都是当时社会斗争中的失意者,他们的思想更多是失意者的思想。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儒道思想更易成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心灵解放的通道。

儒道思想在历史上强烈地影响过中国人,在被否定的年代也仍然影响过中国人,可以肯定地说,儒道思想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而孔子、老子这两位思想鼻祖则在岁月的洗礼中越发光芒显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13d80a52ea551810a6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