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之一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 1919年4月 25日,发表于 1919年5月《新青年》第 6卷第 5号。 以 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 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 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到 20 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 1905 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 复会”、“同盟会” 等相继成立。 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 愚 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1907 年 7 月 6 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 抚恩铭,秋瑾也因此被告发而入狱, 7 月 15 日在绍兴就义。 1911 年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满 清皇帝, 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变化。 继之而来的是袁世凯称帝, 张勋复辟, 军阀混 战,中国仍处于异常黑暗的境地。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 就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 在仙台学医时, 他看了日本人杀中国 人,而另一大群中国人却来 “鉴赏”杀人“壮举”的电影以后, 深切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由此他得出结论:革 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秋瑾烈士的被害,他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的注意”的必要。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创作了《药》 。 时代背景之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建立了民国, 但由于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 未能完成民主主义 的革命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下陷于穷困落后状态, 觉悟低, 迷信思想浓厚。 当时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者,不发动、不组织群众,革命事业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 作者以一九O七年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党人秋瑾被杀的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 时代背景之三 《药》 脱稿于五四运动前夕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发表于同年五月 《新青年》 六卷五号。 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 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戊戌政变后, 辛亥革命前的期间, 也 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一九O七年就义那个时候。秋瑾烈士就义后四 年,即一九一一年, 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自然是一次很重要的革命, 因为它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次革命, 它是一次全国规模的 革命运动, 而且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即 民主革命的任务。 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 并未实现 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民主政治, 国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更确切地说, 当时中国 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 官僚、 地主、 买办资产阶级等相结合的黑暗统治, 人民仍然在严重 的剥削和压迫下,处在贫困的愚昧的落后状态。这种情况一直到五四运动后。这就是《药》 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之四 冯雪峰 辛亥革命及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 在鲁迅的作品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最著名的 《阿 Q 正传》,它的人物和题材的时代背景就是辛亥革命时代;同时在《阿 Q 正传》中对于辛亥革 命还有十分深刻和尖锐的批评。 在不少篇的杂文和散文中, 鲁迅都曾经回忆、 谈论和批评到 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的时代。这篇《药》 ,也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从它所处理的题材 和人物的具体社会环境来说, 则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戊戌政变后, 辛亥革命前的期间, 也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秋瑾烈士被杀害(一九O七年)的那个时候。 但是,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 中国的社会并没有在根本上有所改变。 辛亥革命, 在中国 革命历史上自然是一次很重要的革命, 因为它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革命的一次革命 (请看毛主席的分析, 《毛泽东选集》 六三七——六三八页) 。它是一次 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 而且推翻了满清皇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辛亥革命还没有完成它的 历史任务, 即民主革命的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国家变成为独立的民主的国家。 辛亥革命以后, 统治中国的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势力;就是说, 在革命以后, 并未实现真正独立和真正民主的政治, 而是出现了帝国主义和 军阀、官僚、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等相结合的黑暗统治; 国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在社会上, 笼罩着的仍然是封建的黑暗势力; 劳动人民仍然在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之下, 处在 穷困的落后的状态里; 人民的觉醒程度, 自然也还是十分低下的。这样, 黑暗的统治既没有 根本的改变, 则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的落后的状态, 在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 也不 可能有基本上的改变。 事实上, 社会的封建势力是只有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才能改变和消灭 的,人民群众的觉醒程度也只有革命运动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逐步地提高, 因此,这种情况 就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从根本上开始有逐步的改变, 即在有共产党深入群众领导彻底的人 民民主革命以后, 人民的觉醒程度才在一次一次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地和迅速地提高起来, 社 会也跟着有些进步。例如到了 1924—1927 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期间,人民的物质生 活自然还是同样的穷苦, 但觉醒的程度已经有基本上的改变, 社会中民主革命势力和封建反 动势力的斗争也空前地尖锐起来了。总之,像上面所说的《药》中所写的社会环境,是辛亥 革命前后一直到五四运动初期时的真实情形,而并非只是 1907 年那一年或那几年的情形。 这就是《药》所写的人物和事情的时代背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13e1fb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