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迎春由来是什么 迎春、鞭春习俗的由来 *古代以农为本,因之“劝农”是地方官以至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的工作,故有此庆典。 此种风俗起源甚早,当初似无鞭之习俗,但以土塑牛的形式已经有了。《礼记·月令》:“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由记载大致可知,除土牛之外,还要塑驭牛的农夫,驭牛农夫的位置与立春节令时间有很大关系,如立春在十二月十五左右,驭牛农人位置偏前,意思是说今年农事宜早;立春如在十二月底或正月初,农人位置则在中间,是说今年农事不缓不急;立春在正月十五左右,农人位置则在后面,意为今年农事较缓。由此可知,秦汉以前已有此俗。 汉代,这个仪式在十二月举行,地址亦在城外。《后汉书·礼仪志》:“季冬,立七牛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寒。”据《月令章句》解释:“是月之昏建丑,丑为牛。寒将极,故出其物形象,以示送达之,且以升阳也。”后来比较明确的位置是东郊,时间亦在立春前一日。《临潼县志》:“立春前一日,职官迎春于东郊。”《嘉泰会稽志》,“立春先一日,郡邑官僚,毕出迎春东郊。”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但据《东京梦华录》载,京都迎春似不出郊,而在皇宫之内,春牛亦由京城所在府县进奉,“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金盈之《醉翁谈录(三)》亦有类似记载:“立春,开封府土牛进入禁中。” 为了配合这一庆典,街市上有卖小春牛的,还请来戏班子扮演农家乐,跳秧歌,百姓们扶老携幼来看热闹,场面非常壮观。据《皇城岁时杂记》载:等到鞭打春牛一毕,百姓们一拥而上,挤得象一堵墙,争抢春牛身身上之土。“相攘夺,以董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抢得牛身上“肉”者,其家当年养蚕会丰收。 这土也可以治病;而抢到春牛角上的土,其家庄稼则会丰收。而预先放在牛肚子中的五谷粒拣回去以后放在仓库里,则预示今年五谷丰登。在立春、迎春的同时,民间亦有吃生萝卜、春饼等习俗,谓之“咬春”。乾隆《上书房消寒诗录》载有叶观国《咬春涛》:“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刂,土含*脆,细缕堆盘均玉匀。” 此俗现基本不复存在,但一些少数民族尚有余绪:广西龙胜侗乡在立春那天,姑娘、小伙子们都要出去舞春牛,由人*纵着制作的春牛,做出各种牛的动作,旁边有扮演耕作的人。 表演后,由一穿衫者扮卖春历的人。他唱道:“春牛来得早,阳春赛过草,要想地生宝,耕牛保护好。”舞春牛的青年男女即接唱:“多少代??嗌倌辏?液透?C?嗔??目虐酌撞徽澄颐堑暮惯郑?牡闻ň撇徽澄颐堑孽?”舞罢春牛要给各家送春牛,祝福今年收成好。各家这一天都要把在外吃草的“浪牛”赶回来,用刚割的青草和米汤优待牛。 迎春、鞭春习俗的介绍 “立春一是每年第一个节气,因此旧时官府都要在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鞭春”大典。 “鞭春”就是“打春”,用鞭子抽打春牛。 “春牛”并非真牛,而是用塑成的土牛。立春这一天,在城东郊塑一土牛,地方官亲自主持迎春大典,并鞭打春牛。旧时*农村,一入冬季,*封雪盖,进人农闲季节。人、牛均歇冬。立春日的迎春、鞭春庆典实际是告诉农人,农闲时候已过,新一年的农事已经开始,应该积极准备耕耘劳作了。 迎春、鞭春习俗的介绍 “立春一是每年第一个节气,因此旧时官府都要在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鞭春”大典。 “鞭春”就是“打春”,用鞭子抽打春牛。 “春牛”并非真牛,而是用塑成的土牛。立春这一天,在城东郊塑一土牛,地方官亲自主持迎春大典,并鞭打春牛。旧时*农村,一入冬季,*封雪盖,进人农闲季节。人、牛均歇冬。立春日的迎春、鞭春庆典实际是告诉农人,农闲时候已过,新一年的农事已经开始,应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7ded4df9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