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德故事 因为爱与信念,我选择了教育,选择了孩子。但身为教师的我总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我的成绩不够辉煌,所以我无法慷慨激昂,我的故事也不够感人,所以我不能声泪俱下。我只有一颗真心,和向孩子们无限敞开的胸怀。当我用心去感受教育人生的脉搏时,我感觉到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幸福。在我13年的教学生涯中,碰到过性格各异的孩子。怎样教育好孩子,是我一直在摸索的一件事情。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李x的学生,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后来又有了继母。继母又生了个小弟弟,从此他在家更是得不到一点温暖,轻则挨骂,重者挨打。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懦弱、木纳的性格,上学以来成绩一直垫底。教过他的很多老师一提到他都摇头叹息,因为告诉家长吧,要么没人管,要么就是得到父亲的打骂;在校想帮他把成绩提高,每次上课喊他回答问题,不是一声不吭,就是说的结结巴巴,颠三倒四,说半天也不知说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再管他。六年级时他分到了我的班上,我早就听说过他,心里很是着急,怎么办?成绩好坏不要紧,如果就让他就这样下去,我真不敢想象他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决心改变他。于是我细心的关心他、了解他,发现他很不合群,很自卑。找到病症就应该对症下药,我觉得首先应该让他树立自信心。六年级刚开始学的是分数乘除,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一次讲解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时,我有意请他起来说出这道题的单位“1”,我看得出他很紧张,脸涨的通红,嘴巴张了好久还是没发出一声。有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的准备站起来回答,我及时制止了他们,并说:“我们要听李x说完,这是对一名同学最起码的尊重。”很多同学说:“要是等他说完都下课了。”我加重了语气说:“就算是下课,我们也要等。”也许是我的态度影响到他,也许是他也想证明自己,终于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结结巴巴的说出了答案。我大声说:“说的很好,能不能再说的清楚一点。”他清了清喉咙,再次说出了答案,我分明感觉他这次语气坚定,条理清晰。我及时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我清楚的看到他的眼睛红了,随之身子也直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总是给他提供各种机会,并专门找了几个成绩优秀热情开朗的学生和他组成学习小组。慢慢我发现他有所变化了,成绩在一点点提高,并且在一次课堂提问 中主动举手发言了。 还有一名同学叫王x,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出去打工,把他一个人扔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家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甚至“绝食”,搞的爷爷奶奶毫无办法。上学后更是全校“有名”的人物,纪律差,常常闯祸闹事,作业拖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六年级时分到了我的班上,该如何教育好他呢?又成了我的心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王x高傲自大,好表现自己。我要为他创造机会,表扬他,激励他。但我真的想不到他的优点,拿什么来表扬,来激励?机会来了,在一次讲解数学题时,我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大多都在积极回答,突然响起了一声阴阳怪气的附和声。肯定是他!我没有制止,我向他微笑,提高声音说:“啊,王x回答的非常正确!”他低着头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又接着说:“那么下一题怎么做呢?先思考一会儿,一会儿我们请王x上来解答。”我知道如果现在让他做,只会让他出丑。我要给他表现的机会,让他先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大概一分钟左右喊他上黑板做,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步骤有些不规范,但总的来说都是对的,我大声的问:“王x做的对不对?”“对!”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分明感到他把身子挺了挺,明亮的眸子向我扫视了一下。此后几天,我总是关注他,给他一些机会,经常在班上表扬他的点滴进步。有一次,他和我下棋时,我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要是课上注意纪律就好了。”他点点头。那段时间里,老师们一致称赞他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思维活跃,有进步。虽然有时闹事的依然有他,但我不能期望他更多,一下子全部改好是不可能的,我要给他时间,那是一个反反复复的漫长的过程,我必须有足够的耐性。 工厂的产品可以有次品,但学校教育却不允许出次品。哪怕万分之一的不合格率,对一个家庭来说,那就意味着百分之一百的损失和痛苦。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教育方法的灵活多变,它需要我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耐心细致的做好教育工作。对待孩子们要入情、入理、得法,你定会惊喜地发现,你面对的将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小传:我叫邓志翔,1977年6月生于襄樊市襄阳区龙王镇邓畈村,1996年7月毕业于襄樊市襄阳区教师进修学校,1996年8月——2000年在襄樊市襄阳区赵集联小任教, 2000年9月至今任教于龙王镇一中南校区。在任教期间,我一直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把学生思想的转变放在首位,让每位学生由“要他学”变成“我要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我选了任教中所遇到的两名学生的事例,也是我们现在经常遇到的现象提出来,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cf885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