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演而优则导”泛滥现象的反思

时间:2023-03-02 06:2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演而优则导”泛滥现象的反思

摘要:“演而优则导”的现象起源于戏剧和戏曲,在影视行业如今这个现象也成为了常态。一个演艺人员实现了从演员到导演的身份转变时,曾经的演员经历和经验,可能使他对于导演的工作更具优势,但是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关键词:演员;导演;影视

演员的本质是体悟所扮演角色的形象、情绪等去创造角色。而“汉语中的‘导演’一词有两重意思:一指戏剧电影排演活动的指导者,名词;二指戏剧电影排演过程中的指挥调度工作,动词。”[1]158可见,演员与导演在工作性质和角色上具有本质的差异。然而,“演而优则导”的现象并不罕见,这对于真正繁荣我国的影视文化事业有负面效果,需要反思。

一、“演而优则导”的起源与泛滥

“演而优则导”现象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西方戏剧,比如为人所熟知的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戏剧艺术大师在剧团的生涯中,就曾经有过从戏剧演员到戏剧排演活动指导者的身份转型的经历。西方的戏剧和影视进入中国之后,导演在中国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1913年郑正秋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或者是1916年张彭春在南开新剧团导演《醒》和《一念差》诸剧。在中国,导演地位真正的确立是在1923年洪深为上海戏剧协社导演《少奶奶的扇子》和《泼妇》的时候,可以说是洪深建立了中国真正的导演制。而洪深本人也是从编戏和演戏的工作做起,后来逐渐转型为导演的。当然,如果仅从“导演”是“指导者”的意义上来说,“导演”的概念就不是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传统戏曲当中也有演员和导演,而且也可以窥见“演而优则导”的现象。晚清以来,雅部(昆曲)萎缩而花部(地方戏)勃兴,花部以演员为核心,剧目和表演皆为师徒相授,优秀的演员成为“师傅”,收下徒弟教授徒弟表演技艺并且指导徒弟的登台表演,故而“师傅”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言的“导演”。

相较于戏剧和戏曲,在当下电影电视成为了大众更普遍的传媒和娱乐的形式。与戏剧和戏曲表演类似,演员和导演都是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演而优则导”的现象在影视圈也相当常见,这一点国内和国外都是如此。国外影视行业“演而优则导”的现象最早是出现于乔治.梅里爱,他被誉为“戏剧电影之父”,从小他就显露出了在表演方面的巨大才华,梅里爱长大后成了一名魔术师和木偶戏演员,后来出于对电影的兴趣和热爱,梅里爱走上了导演影片和创造电影拍摄技术的道路。我们所熟知的好莱坞的著名演员奥逊.威尔斯、史泰龙、汤姆.汉克斯等人都曾尝试过从演员到导演的跨度转变。国内“演而优则导”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早年有张艺谋、姜文、周星驰、张艾嘉、徐静蕾等,近些年也有徐峥、陈思诚、吴京等。事实上很大程度来说,如今影视圈的很多演员都把转型成为导演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这种转型动机不一而足,也许是出于对影视创作的艺术追求,也许是因为对影视商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经济收益感到心动,又或者是因为渴


望感受导演在一个影视创作团队里作为领导者的超然地位,[2]总而言之,有相当数量的影视演员在取得了口碑与名声之后摩拳擦掌、四处筹备,尝试从演员跨越到导演的专业转型。

二、“演而优则导”泛滥的批判

“演而优则导”中的“则”字在汉语里的解释是表示因果关系,即“就”、“便”的意思,影视行业演员转型为导演的现象确实存在且较为普遍,但是我们从演员和导演的职责和专业来分析,这句话的因果关系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说一个演员在自己表演的专业领域做到了优秀的程度,那么他就可以成为导演、他便成为了导演。这种因果关系是毫无逻辑性可言的,我们也不可以用“演而优则导”这句话来概括影视行业演员转型为导演的现象,不可以以此来衡量一个演员是否具有成为导演的资历。某种程度上说,“演而优则导”这句话是社会大众对行业内优秀演员大量转型为导演现象的戏谑和嘲讽,因为“演而优则导”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是“演而优”则“导而优”,但这实际上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否成功转型为导演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导演的思维和能力,而并不是看他在演员时期的业绩优秀与否,这一点在戏剧和影视两个领域同样适用。尽管作为演员时的表演和演出经历,在进行导演工作时确实会带来一定优势和帮助。优秀的演员对于如何塑造好角色形象和表现角色内心情感必然有见地和章法,当他们作为导演时这些表演的宝贵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贴切地与剧组演员沟通,指导剧组演员们表达出理想的效果,但是,演员思维和导演思维在本质上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套思维。优秀的演员善于以体验为基础的表现,即善于“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3]而优秀的导演是善于拟出整部电影或戏剧的总纲、安排全体演职人员的任务、做好社会需求预测的管理者。概而言之,演员与导演角色,一个是感性思维,一个是理性思维;一个关注微观,一个关注宏观,“演而优”不构成“则导”的任何逻辑基础。 三、结论

尽管“演而优则导”是普遍现象,却并不见得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情。从本质上看,演员在戏剧影视的创作中需要关注的仅仅是表演和角色塑造的方面,而导演则要着眼于整个场面的调度,需要掌控好整个剧场或剧组,曾经作为演员的经历素养可能成为导演工作的助力,但是却绝对取代不了成为一个导演所必须具有的创作构思和场面调度的能力。在剧组里,导演的地位显赫,同样也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对演出的艺术质量负责,还得考慮社会影响及经济效益”[1]163很多演员只看到了导演头衔带来的风光和地位,看到了影视商业运作带来的可观利益,却忽视了导演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肩负的责任,没有经过沉淀期的急切转型带来的不仅是演员个人名誉上的损失,也会导致影视行业风气的败坏。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e15d2c8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