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时间:2022-07-29 03:12: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9、古诗两首

执教人: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古诗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2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诗人、晓诗意、悟诗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夜书所见》,它是我国宋代诗人叫叶绍翁写的。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夜书所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材料、解题

1、课文挂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朗读诗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将夜晚所看见的情景写下来。

3、简介诗人。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指名读: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诗的节奏。 1)后鼻韵母:声、江、上、风、情、灯、明 翘舌音:声、知、儿、织、深 2)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容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师指导:诗的感情都真挚深沉,在读的时候,语速可舒缓些。诗的后两句感情明显有所舒解,读的时候,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以上扬。

5、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趣味活动。

1老师说出句子的前两个字,学生答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读某句诗,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 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 寒声 孤独、寂寞

感: 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背诵自己知道的思念故乡的诗,如:李白的《静夜思》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交流自己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4、走进作者。 二、初读感悟。

1、提示朗读古诗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播放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读古诗,边用笔画节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合作学习。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五、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那里插满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5、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六、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课堂总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八、作业设计。

1、联想自己的父母,用“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关心之情,课后交流。



2、背诵古诗。 3、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课后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指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eb93a76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