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下人类困境的反思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工业文明下人类困境的反思 【摘 要】 本文提出工业文明下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强烈冲突的困境,从教育的现状切入,分析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而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走出困境,获得解放式发展的建议。 【关键字】工业文明 困境 反思 困境的提出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工业文明下的人类力图妄以己心拟天心的构造一种秩序将自己全都束缚在其中,来使整个社会像一台严密的机器一样的运转,人类个体则是这台机器中的工具和零件。但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从根本上说,其进化的方式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无序的变异之后物竞天择的结果,这要求承认我们是有限理性的,既然进化的标准是自然赋予的,人为赋予的标准只是一种有限认同的偏见,如果我们在此偏见指导下评价所有变异的结果并最终依靠工业文明强大的技术力量而获得的稀缺资源优势来做出选择评判的话,无疑有违长久以来人类的进化规律,结果只会是一种短视的选择从而日益误入歧途。 困境的根源 人类的发展困境无疑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有极大的关系。大机器化生产要求一种统一性、标准化,这样的生产方式达到了现阶段的最大效率。社会变成了一个巨型的工厂,人类成了原材料,被送入学校打磨成符合要求的各式零件,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社会的教育普及度远没有现在这么高,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贵族化倾向,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教育更倾向于一种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技能培养,无论是西方近代大学的博雅教育还是中国古代的诗书礼仪的教育概莫能外。最早将教育纳入实用主义范畴的恐怕要算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了,此时,教育对统治者而言成了思想控制,扩大统治基础的工具;而对一般的民众而言,则成了一种改变自己命运与地位的手段。于是乎,教育的社会意义除了培育健全的人格之外又加入了社会流动途径的作用。这种本是附加的功能日益壮大,如今甚至成为了一种主导性的功能而为人们趋之若鹜。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分层的实质是指社会资源即财富、权利、声望等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的不均等分配,特定的社会分层状况是通过社会流动而形成的。社会分层究竟与那些因素有关,不同的分层理论有着不同的解释,作者比较倾向于马克思.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他采用多指标体系来划分社会阶层,韦伯认为一个社会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基本秩序,所以就产生了相应的三种基本分层标准,即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指标。人们在追求社会地位时,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标准。随着对社会分层的不断研究,当代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等倾向把职业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因为现代社会的人的财富、权力及声望大多来自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的职业联系着不同的报酬、福利、特权和声望,所以职业能从整体上折射出个人的社会地位状况。与此相应的社会流动模式理论,着眼于讨论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对社会地位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赋因素力量日益减弱,作为自致因素中的教育因素日益凸显出来。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表现为通过教育分流,使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程度与类型的教育,由于教育与职业选择的相关性,选择了何种程度与类型的教育就预示着选择了在未来社会中处于何种社会阶层的职业,进而就预示了学生成长为社会哪个阶层的人。这导致个体接受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育与不同的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联系在一起。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更多的投入于教育,而教育的格局却是依据工业文明的需要而设定的。如此,人们便进入了这个无形的枷锁之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工业文明决定的评价标准却是相对单一的,人们为了在社会中生存,必须通过牺牲个体的特殊性来获取大环境的认同进而获得个体所需要的资源,这种发展方式无疑将造成人才的浪费与甚至人类的异化,人沦为自己创造的生产方式的奴隶。如果将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大市场的话,市场需求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显性的需求大多表现为即期需求,比如物质财富的创造,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在当今社会的评价体系下,即期需求的提供者将获得显著的社会财富,占据高社会地位中的大多数;而隐性的需求多表现为远期需求,比如对人类历史的反思,对未来发展方向哲学性的探索,这种需求的提供者在较高社会阶层群体中是少数,也许他们不能立即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明显的改善,但是它却是人类长远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现实情况是显性需求供给过旺,隐性需求供给不足(当代无大师可以算是一种表现),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功利性的追求。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个体,人的一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这种情况下,按照市场供给需求理论来分析,为了追逐短期利润(即使人的整个一生,也仅能算是短期)人类将更多的趋向这些即期需求的行业以获得高额利润,从而导致这些部门供过于求,人才资源浪费与相对的就业压力。而在单纯的市场调节条件下甘愿忍受寂寞与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去满足远期需求的人相对较少(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尤甚),这种情况将给人类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多大影响呢? 困境的反思 反思人类困境的根源,与整个工业文明体系的评价标准密切相关,而这种标准决定了社会成员资源的获取,这种特殊的利益交换关系使整个工业文明体系对每个人类个体都产生了一种相对的权力关系。以此出发可以从社会与个人角度得出两条从困境突围的解决之道。 从社会来说,要求社会的评价体系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要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相对应。 人们将会有更多发展的选择途径,从而可以从本身特殊性出发发展自己,而每条途径都有一定的资源作为保障,从而能保证人们需求得到满足。这样的社会应该是包容所有人选择的发展道路,哪怕是所谓的异端也应对其给予尊重与保障(当然,那应是在不危害其他人权利的前提下)。然而社会的这种普遍开放与宽容的心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且这种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也是很难界定的。 在整个工业文明体系下,“人们将力求保持自身和大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了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个大环境趋同,他们接受公认的动机和理性思维。一定程度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整个体系将不复存在。经济活动、家庭行为、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像齿轮一样相互啮合在一起,一个部门发生比其他部门更急剧的变化,其他部门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正是来自内部和谐一致的需要。”[ 参见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6] 既然社会普遍化摆脱困境的道路走起来困难颇大,那么只要从个人角度来突围了。如果说工业文明体系基于对资源的控制而对我们产生了一种相对权利关系的话,那么权利也可以失效。因为当权力客体对特定利益的不再关注时,那么就无所谓权利关系了。 人皆生而好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仿佛从未变过。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前三种是低级需求,后两种是高级需求,人的一生仿佛就是在这个需求层次的金字塔上艰难的向上爬着。然而情况也不尽然,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的两类不同的需求,低级需求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高级需求则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在前三种低级需求的基本满足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获得高级需求,也许就能够获得一种解放式发展而不必被异化为工业文明的奴隶。 工业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良好的制度条件下,前三种需求的满足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如何获得解放式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获得高级需求。在人类的五种需求中最高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这种需求本身就和解放式发展的要求是统一的。“做出成长性而不是畏缩性的选择,倾听冲动的声音,诚实以及承担责任。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他们确保着生活选择。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选择关头都一一做好了这些小事,他就会发现,这些小事合起来就是对生活更好的选择,选择在本质上对他合适的东西。他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是什么,谁将是自己的妻子以及他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只有一个人敢于在生活的每一天倾听自己,倾听他本人的自我。并且镇定地说:‘不,我不喜欢如此这般。’他才能够明智地选择一种生活。”[ 参见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三联出版社,1988] 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想做的,但是不能要他想要的。”也许我们最终的状态依旧只是看透了世界的平庸,但又无力超越这平庸,我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成为他。我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也很平庸。 不过,我们至少可以无愧的对自己说我们曾经在工业文明的困境中抗争过,为了人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6. [2]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作者董春晓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1149fcb1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