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职责,并不是强迫学生都按规定的套路走,因为那等于是要瓜籽长豆,豆粒结瓜。相反,他必须尊重其自身规律,因材施教,浇灌每一株嫩芽,使之都能茁壮成长,开花结实。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常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往往事倍功半,效果极不理想,这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作文指导忽视尊重学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要了解把握学生的实际,就必须首先尊重学生。尊重就是一种承认,尊重就是一种负责。尊重学生就能正视学生基础知识、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就能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组织具体指导,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的确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这并不等于说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围着自己的指挥棒转,老师也不能拿自己的风格或爱好,去苛求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事物错综复杂,尤其是当今时代,信息量大,知识陈旧率加快,在某种意义上,学生接触的事物可能比老师还多,有些新的现象和事物,学生理解了,老师可能还一时没有接受。生活就是素材,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基础,虽然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了某些缺陷和不足,但却又都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基础不同,风格迥异。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名家如此,何况现代中学生!有个中学生曾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写下“牵牛花爬在树上,像淘气的小弟弟”、“河里的水很活泼”等句子,平心而论,这些语句极美,但批改作文的老师却偏偏认定这些句子统统是“病句”,理由是“爬树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不能用来比喻牵牛花”,“活泼一词只能形容人”!听听,多么“理直气壮”!可是,如此“公然”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教师能叫“称职”吗?如果说上述事例只不过是涉及到“宇、词、句”等局部问题,那么,如果公然在整体上“约束”、“限制”学生就更是作文指导者的严重失误!爱因斯坦说:“一个没有个人意志和个人爱好的、统一规格的人组成的社会,它将是一个不幸的和没有前途的社会。”“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性”,把有独特个性和有各种发展可能性的学生,搞成一个样,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这样的作文能有真正的生命力吗?正如写作《记一件难忘的事》,如果规定大家“只能”写学雷锋帮助孤寡老人送米提水,这能叫成功?打个比方,就好像教学生跳舞,既要让学生跳得夺人眼球,又分明为学生套上了“脚镣”、“手铐”,就算学生“跳”了,他们能跳得好吗?因此,我们做老师的,对各种风格的习作应当让其“百花齐放”,不仅要加以分析引导,还应该放下架子,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中、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吸取营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笔者平时在指导学校扬帆文学社社员习作的过程中,就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习作,只要不离题,只要文体对,就尽可能地让各自的想象力展翅高飞,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肯定“闪光点”的同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习作的特点,寻找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的最佳方式,进行反复修改。很多学生的习作在各种报刊陆续发表了,他们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写作热情也不断高涨。2011年10月,学校教科室安排笔者指导三位学生准备参加江苏省第十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根据三位学生不同的写作特长,笔者引导他们到社会大课堂中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并指导他们阅读有关书籍。胡水清同学运用科幻,杨冬梅同学借助寓言,訾小玲同学巧化诗歌,虽然体裁不一,但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珍惜生命之水”这一主题。三篇习作中,有的结构松散,就指导怎样润色使其紧凑;有的语句罗嗦,就引导如何使语言达到精炼、简明;有的主题不够鲜明,就指导怎样使主题显得集中、突出;有的标题隐晦,与文章内容脱节,就引导如何使标题醒目,紧扣文章中心。由于因势利导,“热烈呼唤”学生的创造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浓厚的修改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修改过程中,他们主动钻研,乐此不疲,字斟句酌,不厌其烦,有的多则修改十多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其中一人获得省一等奖,两人获得徐州市赛区一等奖。 作文指导尊重学生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写作才能,而且也是这个时代对老师的要求,因为老师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中,在这个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本身就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转变观念的任务。我们讲作文指导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非就意味着对学生不加管束、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把他们视为主体正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他们,提高他们,因此我们讲“尊重”还必须认真地指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594e0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