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东北话打哪来? 作者:吕赫阳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26期 东北,地理上划分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里世代居住着满、蒙、赫哲、鄂温克、朝鲜、鄂伦春、锡伯、达斡尔等游猎民族。东北人的性格也和游猎生活一样豪放、大气。东北话更是东北人性格的直接表现,那究竟东北话打哪来呢? 一、满语 清朝入关统治中原200多年的历史,在其统治期间,曾试图将满语作为“国语”,使用于国内外的交流之中,并在清朝全盛时期达到高潮,但由于受到汉族强势文化的影响及满语自身的弱点的影响,清朝末期通晓满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到现今,满语只能在东北话中零星的找到。 萨其马:是满族的一种食物,原来的意思为“狗奶子糖蘸”。即我们今天吃的沙琪玛。 磨蹭(mó ceng),北京及东北话,来源于满语,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缓慢”。例:你快点儿!别磨搓了! 胳肢(gé zhi):北京及东北话,来源于满语,满语转借到东北话后语音也大致相同,只是加上阳平声调,语义未变意为“搔腋下使其发痒”。例:别胳肢我,我怕痒。 邋遢:来源于满语,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利索,不整齐。 二、多民族融合 前文我们说东北居住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猎民族。他们相互融合近三百年,才使我们在东北话里听到许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汇。例如:“地窨子”一般是指室内的地面高度低于室外的地面高度的低矮而简陋的小房子。它本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住场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是在非常寒冷的冬季居住。“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一种传统居室,东北现在仍然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易住房,是用树枝及塑料搭成,可拢火取暖,外形类似马鞍,因此称它为“马架子”,现在大多用于看护农田瓜菜时的临时住处,现在也叫“窝棚”。“悠车(儿)”是悬挂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育儿用具,在东北的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现在已经演化为大家熟知的婴儿床。 三、“闯关东” 中国近代史上,关内的汉人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这些汉族流民的移动和融合,使东北话更加丰富。例如:撒丫子为北京方言,意为“放开脚步跑”。开瓢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785f7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