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让教师“走”得更远 作者:王迪英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2年第22期 摘 要:教学随笔因其独有的随意性、随手性和独特的思想性,促使教师在写作过程中能随时记录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因而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道路上的行走方式。 关键词:教学随笔;反思;专业素质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我们在教育教学道路上的行走方式转变 了,提升了,才能从深层次上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内化和延伸。而写作教育教学随笔无疑能让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顺畅,从一个感性的实践者上升成为一个理性的研究者。那么,教学随笔,如何能有效地改变教师在教育教学道路上的行走方式?又如何改变呢? 一、原因:更到芦花最深处——有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也表现出了不适应: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缺乏“穿透力”;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未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判断和恰当的回应;师生互动缺乏内在情感的沟通和共鸣等,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不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型课堂,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智慧的积累,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它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在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里不断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辛勤耕耘的果实。它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学现象长期保持敏感和探索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经常动笔写一写教学随笔,对照原有教学设计及时进行教后反思,认真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让内在思索外化为文字,才能丰富教学智慧,从容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剖析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随笔,教师记录生活,记录工作,记录学习,记录人生的精彩。 有这样一个故事: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流的剑客,柳生又寿郎拜他为师。学剑前,柳生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我的资质,练多久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武藏说:“至少10年。”“我不能等那么久!”柳生急了,“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成目的,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你。那需要多长时间?”“那,也许要20年。”武藏说。柳生更急了:“如果我不惜任何辛苦,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久时间?”“如果这样,你这辈子再没有希望成为一流的剑客了。”柳生心生疑惑:“为什么我越努力,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你的眼睛全都盯着‘一流剑客’,哪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地说,“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剑客。”教师也是同样,在撰写教学随笔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体验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快乐。教育随笔的写作,使教师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努力摆脱“已成的我”,逐渐深入芦花最深处。 在教学随笔中我们学会了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效,清理工作思路,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时间一长,就会在无意中惊异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教育随笔就是这样一杯有思想的水,一张有思想的纸,是思想,使教育随笔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畅。 二、条件:腹有诗书气自华——需底蕴 教学随笔是用随意率性的文字表达对教学的理解和解释,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帮助我们成为一位课堂的有心人。然而,在随意率性的记录中,却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对教育教学的敏感,因此,教师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 如何才能打造深厚的文化底蕴呢?首先要做到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 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在岗位上从容不迫地做好工作,写好教学随笔,取得教学实效,就要让知识如长流水,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就必须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去读书、学习,静下心来去写作,让源头活水滋润自己的心田。 在阅读、增加自己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在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教师就会拥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去发现和整理,用文化指引自己拿起笔去写下所思所想,形成教育教学随笔。 “腹有诗书气自华”,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的教育教学随笔才更有思想、更有内涵、更有价值。 三、方法:自在娇莺恰恰啼——重“随”字 教学随笔能如实记录教师内心感受和感悟,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 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的火花稍纵即逝,所以需及时捕捉、记录,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故事也很难说得完整,思想的火花也可能消失不见了,因此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写教育日记,那么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自己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却是如何地让自己受到震动。 随便:随笔没什么格式要求,不需要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能用200字说清楚的,不一定非得凑到1000字。如果还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这件事却让自己有所触动,不说不快,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可以先把事情写出来。 随心:这里所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但随笔要想写好,也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孩子的一句话,和孩子的每一次倾心的谈话,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在工作之余要用心去思考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的合理之处及与教育现实的结合点在哪里。所谓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捕捉教育生活 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关键之一是要善于捕捉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家长间的交谈都是写作的话题。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事件,可以是课堂中发生的故事,可以是与学生谈话的一次经历,可以是老师之间交流的一件事情,记录下那时那刻的感想,那就是一篇很独特的教育随笔。 2.关注教育对象 行动研究的倡导者——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认为:教师若不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公开发表”出来,教师的行动研究就成为一种随意的私人行为,就不配称为“研究”。那么,每天面对着我们的教育对象,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发生。在这些事件里,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当我们把学生真正看做一个主动学习的对象,看作发展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那么,在我们所关注的教育对象身上,每天都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发生。描述这些故事,我们可以随时倾听师生的内心声音,着实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享受教育所带来的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 3.反思教育实践 有人说,教学即人生,课堂即生活。每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有许多或直接的、或感性的、或肤浅的教育经验,如果不去思考,不去串联起来,那都是零碎的,没有光亮的,不能给人启发的。反之,如果我们用心去记录,那就不仅可以自由地表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内心体验,还可以为日常的教学实践编织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意义,赋予自己存在的价值。 《中国教育报》上一篇文章中说:“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将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 说得真好!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也包括我自己,只是一味地想:课堂上要注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似乎都努力地在做,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忽视了孩子的个体需求呢? 看来,写教育随笔本身就是一个反思、认同的过程,从而达到内心世界改变的目的,简单的一个事件可以焕发出理性的光辉与智慧的魅力。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教育教学这个舞台上,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无足轻重、了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师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写下教育教学随笔,是一个教师自觉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老师来说,写“教学随笔”无疑能让教师如剑客般“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才不会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常规中,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总之,写作教育教学随笔,激发了教师的潜力,让教师不再被动地发展,有效地改变了教师在教育道路上的行走方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杂草集:顾明远教育随笔.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05-01. [2]朱永新.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菊荣.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江苏教育研究,2012(14).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镇斗门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f5799b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