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蒙西乌兰察布地区民间手工艺产品象征寓意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2-05-28 12:56: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塞外蒙西乌兰察布地区民间手工艺产品象征寓意与传承研究

作者:王改利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



王改利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塞外内蒙古西部乌兰察布地区民间手工艺产品象征寓意进行探究式剖析,并对区域性手工艺产品的发展进行回顾,同时就传承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供教学工作者和美术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塞外;乌兰察布地区;手工艺产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33-02

塞外蒙古族西部地区手工艺制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且有自身的寓意,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乌兰察布地区作为内蒙古较有蒙西特征的地区,其手工艺产品受到各民族文化地交叉性影响,体现出多元的风格。

手工艺产品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性文化的代表,是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信仰的一种体现,诸如萨满教和喇嘛教。

一、民间手工艺产品象征寓意

(一)萨满崇拜的象征寓意

乌兰察布民间的手工艺产品,如鼻烟壶、草制品、皮革品以及铁制品,从其外形大体都能找到宗教信仰的痕迹,如北方萨满教的内涵与外显性因素。众所周知,北方民族大多信奉萨满教,这是一种对自然事物的图腾式的崇拜。比如手工艺产品上的图案,既有与萨满教有关的日月、星辰、树木,又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如马、牛、羊等,体现了北方民族对“万物有灵”的自然界事物的崇拜。从外在表现形态上看,这些图案反映了区域性群体对自然外物的关怀与关注,以太阳为图案的手工艺品多于其他的图案,尤其在吉祥的器皿上更多,这显然与萨满教信仰密切相关。

(二)喇嘛教意象的体现

在北方区域性信仰中,喇嘛教一直对民众有很大影响,这也反映在手工艺品上。如手工艺品的图案表示“轮回效应”的,大都呈“圆”型,以示“循环”寓意;而“莲花”、“佛宗”、“狮子”等图案,则表示纯洁、圆满之意;也有“金伞”、“宝壶”等图案,表达的是吉祥、祝福之意。通过分析手工艺的品的造型,可见看出手工艺品所反映的区域性风俗习惯、行为特征及信仰,也是对区域性民族文化的一种显性表达。

二、乌兰察布地区手工艺品传承的历史性考察


手工艺品虽属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与现行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产品有着质的区别。正如有学者所说的,手工艺品作为民族智慧与集体记忆的有形产品,是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深沉的文化因子贯穿于每件艺术作品之中。

从历史上看,唐代的手工艺发展较为突出,官方与民间手工艺产品的发展都呈现较大的规模。皇族观赏需求的增加,使得手工艺品生产得以以官方为主导的官民结合的生产方式进行。宋、元、明时期,手工艺在传承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官营艺徒制成为典型传承方式,出现了官方学徒制馆校——“艺善营”,极大地促进了手工艺品的发展。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封建思想的影响,手工艺品的从业者社会地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手工艺从业者从业的积极性,因此影响了手工艺品的发展。

中原地区手工艺品的传播,也对蒙西地区产生影响,尤其是清代以后。从手工艺的现存实物看,清朝后期,乌兰察布地区的手工艺品,无论是从形式、材质还是花色方面,都与少数民族文化、信仰息息相关。从史料上看,这一时期出现了手工艺的行会——“团行”。团行以“行老”为技术引领者,进行手工艺品的鉴定和师徒方式的传授,手工业作坊及手工艺产品的制作与销售也要受团行的规范。个体在学艺过程中,要接受并执行行会所规定的行规。尤其是在产品制作方式,虽没有西方机械化的严格的程序,但也有基本技术规范,这就是“法式”——在材料使用、图样的选取方面,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定型方式。这一时期的传承方式已由原有的家庭式门派式传承转向作坊式传承,许多手工艺大师也开门授徒,可以说是传承文化的一大进步。

三、现代乌兰察布地区手工艺品的传承

(一)动荡时期手工艺产品的式微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原有的小农经济已不再是固有经济存在方式,自给自足的供给方式也不再是社会供需的主要形式,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然而,工业化生产给手工艺产品的生产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性冲击与压力,无论是民间手工艺品还是官方手工艺品生产都受了到较大的影响。清朝后期特别是民国初期,乌兰察布地区村落经济同其他地区一样,外来的工业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产品由于其费时长、输出能力弱而逐渐被边际化。而在动乱时期,以工艺美术为特征的手工艺产品更呈萎缩态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情况仍然在延续。手工艺艺术作品生产的萎缩,使部分手工艺艺人被迫转入其他行业,甚至出现了“人死艺亡”。

(二)手工艺产品的延续与维系

事实上,无论工业化的影响有多大,也难以完全取代手工艺产品的社会存在,尤其是区域性手工业产品,它有市场需求的存在,即工艺产品的使用与观赏双重性价值的存在。当然这还得益于我国政府促进经济的政策,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努力促进手工艺产品市场的繁荣。通过企业与手工艺学校的合作,提高了手工艺产品的品位和工艺,也也促进了手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各工艺美术产品生产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型,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相结合,开展工艺技术教育,突破了原有的师徒的关系,也使工艺品生产前景更加广阔。自上个世90年代起,乌兰察布陆续创办了地十余所公立手工艺学校,招收手工艺产品制作方面的人才。尤其在1997年国家颂布《保护工艺美术条例》后,大量的资金与人才进入手工艺市场,促进了手工艺品的生产与研发。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乌兰察布还推出了“工艺大师”的培养计划,由政府出资给工艺师傅给一定的津贴,以促进技术与技艺的传承,并结合现代制作技术和理念,推动传统手工艺生产向现代化转型,使手工艺产品更能体现蒙西地区的文化特征。

四、对蒙西乌兰察布地区手工艺产品发展的思考




(一)乌兰察布地区传承特征

从传承方式来看,乌兰察布地区区域性的文化传承,更加侧重族内传承,即在蒙古族族群内部传承。在传授前要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尤其是非亲缘关系间的传授,传承人员在徒弟身份被确认后,徒弟与师傅间就形成类似父子一样的关系,师傅要尽心尽力地教,徒弟要认真地学,直至出徒。

(二)乌兰察布地区手工艺产品生产与传承方式的变革

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方式,手工艺产品也因其观赏价值与文化价值逐步进入高端艺术品行列,这是文化进步的一种趋势。就乌兰察布地区而言,手工艺产品生产,也由个体的单传逐渐向集体转变,其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功能已变得更加多样,其观赏价值、实用价值与娱乐价值逐渐成为消费者满意度的尺度。由于传承方式已由家传转变为非亲属关系的传承或社会化大工业式的传承,这种转变对其文化内涵的表达、民族特征的延续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区域性手工艺产品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乌兰察布因其特有的区域特征,其手工艺产品在体现蒙西民族文化内涵上具有区域代表性,既带有蒙古族宗教信仰印记,又体现中原地区的审美追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乌兰察布手工艺品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显然不利于对其民族性与宗教性的保护,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又不利于其发扬光大,因此必须走工业化与传承手工艺相结合的路径,以工业化指导传手工艺生产。同时,对部分传承人进行保护与扶持,以使这些工艺得以保存与发展。

——————————

参考文献:

1〕杜军虎.反思设计批评中的功能主义立场[J].美术观察,2009(6).

2〕袁东升.20年来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科学),2009,(5).

3〕周波.对话与倾听:当代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6).

4〕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6,(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0c93de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