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师生经验谈:高考冲刺阶段还能提高多少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往届师生经验谈:高考冲刺阶段还能提高多少分 胶东在线消息 距离高考还有18天,考生们的复习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如何坚持走到最后,保持最好的状态参加高考,成为众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繁杂的知识,有限的时间,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最有效率?成绩还有没有可能提高?希望往届考生和毕业班老师的经验之谈能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心态加分 过来者说 没有超常,只有正常 【人物】孙蕴涛,烟台三中05级毕业生,考入南京政治学院 【过来者说】“任何事情只要不凌越于高考之上,我们就没有必要给予它任何的关注。” 考前最后一个月已经进入考试热身阶段,这个时候感觉什么都复习过了,又没有足够的信心说都复习好了。虽然我的历次模考成绩都排在前三位,但心态也还是很难平静,害怕考不出理想的成绩。那段时间我并没有再制定很宏大的复习目标,而是调整心态,适时地学习。语文和数学是拉开分数段的关键学科,所以我每天都保证一定的常规训练量,文综各科的学习注重难易搭配、数量适中的训练。 这样每天都做到有重点地复习其中一科,包括例题复习、计时训练等,真正考试起来才能感到成竹在胸。 巩固战果,大有可为 【人物】于倩,烟台三中05级毕业生,考入大连海事学院 【过来者说】“虽然从知识上讲,重新整体复习一遍不太可能,但是通过最后的这段时间巩固已有,保持战果,是完全可能的。” 考前最后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能沉下心来,继续学下去。不管前段时间的模拟考试成绩如何,都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态,坚持看书和针对性训练,保持考试状态。 我去年高考的时候在班里的成绩属于上游,但不是很稳定,能不能考上一本,自己心里也没把握。考前最后一段时间,很多同学都有所放松,觉得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提高。当时我的心里也有类似想法。但一松懈下来反而觉得更加紧张,因此索性安下心来不去考虑高考,一直坚持看书和做题,上课讲的重点和难点我也又随着老师过了几遍。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最后十几天里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真正坐到高考考场上的时候,感到心里有底气,也放松了许多。我现在能如愿考上重点大学,考前那段时间的努力和用心不能不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克服遗忘,临阵磨枪 【人物】张高明,烟台三中05级毕业生,考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过来者说】“最后阶段看过的东西短时间内很难遗忘,所以要调整状态,和时间赛跑,临阵磨枪。” 我中考的成绩很差,是以“三限生”的资格考入三中的,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我一直很努力。临高考前,我的成绩时好时坏,分数始终在本科和专科之间徘徊。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发挥得还算正常,但还是不敢保证自己能顺利考上本科。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班主任找我谈话,鼓励我保持信心,抓紧最后的时间学习。我就给自己定了个复习计划,复习考试暴露出的漏洞和错题,同时理顺知识脉络。 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很多以前模糊的知识点逐渐清晰起来,考前感觉脑子里满满的,很有信心。所以,最后一段时间利用好了不管是对知识还是状态,都很管用。 战术加分:专家建言 很多考生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都会感到无从下手。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有着多年教学和送毕业班经验的烟台三中教务处主任张明安老师,他说,在这个阶段如果调整好战术,也能给自己“加分”。 回归课本,分清主次 张明安老师介绍,历年的高考题,难易题目有比例,每题的难度系数有要求,提高基础题的得分率尤为重要。因此越到最后复习阶段,越要回到基础知识上来。考生应该利用自由复习的这个阶段,理清纲目,回归课本,在基础知识和基础题上花力气。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历来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都在高考中大占便宜。除了一些个别的尖子考生,绝大部分考生都无须在高难题目上争高下,只要保证基础题上不丢分,就肯定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同时,要重温高考大纲和往年的高考题,明确高考的范围、考查方向、题目特点,掌握复习的主动权。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及难易程度基本稳定,估计今年作为实施新课改前的最后一届高考,题型难度及变化不会太大;但要适当重视一下反映新课改方向的个别新题型。 由于现在距高考仅剩十几天,时间紧、压力大,因此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尤为重要。而重点知识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自己之前复习得不够透彻而且感到生疏的知识;二是高考大纲中重点强调的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三是历年来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知识范围。 针对训练,规范答题 短时见功效,习题精选最重要。最后这段时间,张主任建议考生要把一年来做过的题整理一下,大部分已掌握的题完全可以扔掉,而对一些错题和好题精选出来集中复习,省时省力且短时见成效;发下来的新题也不必每题全做,要根据自己的弱项有选择地训练和练习。有针对性复习,加强错题的复选和温习,进行新题的精选和精练,将有效地巩固所学内容,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规范答题。高考试题是命题的精品,相对于平时的练习题规范 1 得多,高考阅卷也十分重视卷面质量。尤其近年开始部分科目网上阅卷,对答题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临近高考阶段的复习要特别注重规范训练。平时练习时要做到答题层次分明,书写清楚整齐,卷面整洁卫生,字迹端庄秀丽;并要限定时间完成答题任务。近期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练好了应考的基本功。 保证精力,轻松迎考 由于时间有限,很多考生喜欢开夜车,张主任认为这是得不偿失的。他建议考生晚上按时睡,早上定时起,课间常活动,中午要休息。一些高考成绩突出的学生都注重学习和休息的调节,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听课复习事半功倍。另外,还要注意利用最佳学习时段,合理搭配各科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记者高伟通讯员刘翼 热线答疑:根据自身特点“冲刺” 距离高考还有18天了,就考生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烟台一中毕业班的老师们给予了回答。 ●前段时间的复习过程中做了很多试题,现在还剩下十几天时间,该怎么复习做过的卷子? 曲永钊(中学高级教师):最后这段时间,一要重点挖掘最近几年真题的内在价值,不能再扎到题海中,也不能再做偏、难、怪题。要把历年的考试真题放到一起进行分类和归纳,从中找出规律和考点。二要反复研究错题,举一反三,争取错过的题目不在高考中失分。 ●最后阶段总是感觉时间很紧,特别是上自习的时候,找不到复习头绪,不知道该巩固复习知识点还是该做模拟题? 郭香惠(中学一级教师):这段时间的复习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如果平时学得比较扎实,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熟练,就可以做一些模拟题,通过模拟题查漏补缺。如果感到书本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深入,则应该从基础知识入手,夯实底子,不要过多地涉及新题、难题。 ●在以往的考试中,我感觉有些题并不是不会,而是时间不够用,常常刚有思路时间就到了,该怎么办? 诸葛文华(中学高级教师):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透彻,因为每道大题都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的,有一个知识点不准确,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此外,考生还要掌握答题节奏,注意训练对每道题答题时间的把握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高考时的时间压力,使自己能冷静答题,把能拿到手的分数都争取到。记者高伟通讯员姜景阳 温馨提醒:答题技巧也“加分” 掌握科学灵活的答题技巧是考生考试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答题技巧,希望考生在平时的复习答题中能加强训练,助其考试成功。 ●明确答卷要求,严格执行 在考场上,监考人员会讲一些要求,如怎样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等,务必听清楚并严格照办。千万不要拿到试卷就急于埋头做,造成没按格式要求而乱填、漏填等严重后果。 ●通览试卷,考虑答题计划 接到试卷首先要看清楚试卷前面的说明和要求,随后冷静、迅速认真通览一遍试卷,了解难易试题的比例和分布,做到心中有数。要记住,对每一道题都写出一点答案来,远比详尽无遗地答一道题,而对其他试题却一字不答为好。 ●先易后难,巧攻难题 统观全卷之后,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应先做解答。考题再难一般也不会超过所学知识范围,因之都有解答可能。因此一个突破点攻不下来,再换一个角度,往往即可攻克;如果仍不得解,就应暂时“撤兵”,稍待一会再发动攻势,往往茅塞顿开。 ●科学安排时间 原则是保证在能得分的地方决不丢分,不易得分的地方力争得分。时刻要意识到,与其花10分钟去攻克一道3分的选择题,不如花10分钟去攻克一道15分的大题。答题过程中要随机应变。 ●细心检查订正 考试时间紧迫,心情急躁,答案往往有错漏,必须最后加以查缺补漏,订正差错。检查答卷,一要检查题目是否有遗漏,二是检查答案是否正确。要对照原题,看是否弄错了题意,抄错了字母、符号等。最后要留出2-5分钟检查答题卡。记者高伟通讯员杨翔云 备考贴士:考前不熬夜 活动要适度 高考前,除了抓好学习外,心态的调整、学习时间的安排、饮食等各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注意。烟台一中的生活指导教师王瑞平给考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学习心态的调整。高考迫近,许多学生出现心理紧张、焦躁、失眠等情况。这时要记住,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必须使自己冷静下来。惟有静下心来,过去所学知识才能清晰显现,现在的复习才能进入状态。要学会自我减压,视高考如平时测验,要相信自己平时努力学习,功不唐捐,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学习时间的安排。挑灯夜战的方法并不足取。特别是晚上学习时间不要太晚,早睡早起最科学。晚上学习到12点再睡到早上6点的效果,不如从晚上9点睡到早上3点再起床学习的效果好,因为从科学养生来讲,晚9点至凌晨3点,人体三焦、胆、肝经最旺。此时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第二天精力充沛,才会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生活问题。考前除了保持充足的睡眠外,还要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多吃一些清淡的蛋白质高、维生素多的食物。住校生不要到校外小摊吃饭,因为夏天病菌滋生,食物易腐败,容易导致胃肠疾病,影响学习状态。另外,要注意人身安全、交通安全,上学放学要特别小心。户外活动不要大幅度、高强度,以免节外生枝。 记者高伟通讯员姜景阳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5e192de2bd960590c677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