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出国留学经验谈

时间:2022-07-10 09:46: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转】09~10(美国)传播类申请实录暨经验总结【技术帖】

大略是一年前的今天,我做了这个艰难的决定,放弃保研选择出国。当时就自知是放弃了安逸选择了艰险,谁知这一年下来,困难压力之大还是我始料未及,经历了焦躁,体会过绝望,想到过放弃,也尝试了重新出发。好歹现在有了一个结果,方能够静下心来回溯这来路时之路。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缘故,笔迟迟无法提起。直到最近,身边许多学弟学妹也开始准备出国,常有问题问我,方觉得总结之事再不能耽误,于是作此文。

写在最前面:

1. 每个人的申请条件都千差万别,外国大学录取的标准也不像国内是简单的分数线一刀切,所以我希望大家从我的总结中读到的不是我的具体情况,而是细节、技巧以及注意点。所以大家读我所写的经验,切忌不能依葫芦画瓢,而应当掌握申请的脉络同时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做好准备。

2. 尽管标题是传播类的申请经验总结,但是内容却并不局限于此。一个令我迟迟未能动笔的原因在于写作之前我总想要找出传播类申请的与众不同之处,总觉得写不出特殊之处就没有记录的意义;身边的朋友也是有的放矢地在问我传播学申请该如何操作。对此,到几天前我才有了自己的答案。在我看来,实际上出国的申请无论文科、理科亦或是工科,脉络都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内容和各人不同的背景,然而这两者却是最无法细说的,即便是我把自己的PS贴在了这里,同学们也是不能拿去照搬的。所以也许大家读完,并不会觉传播学与别个有什么大不相同。但是这就是申请,也许很八股,也许千篇一律,也许殊途同归,但你必须一件一件的把事情做好;不可否认,申请是展现你才华的时候,但是这种展现必须建立在对于申请步骤详细的掌握和细致的完成上。这也是我细细地将自己的经历写下的原因。

3. 有些细节恐记忆不甚清晰,如有错失还望大家提出指正。

首先报一下我这次的申请结果吧:

RejectionJournalism @ Columbia; Journalism @ UIUC;

PhD f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 Syracu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 Boston U 至今没消息的:IMC@ Northwestern U, PhD for communication @ UWM, Journalism @ UCB, Journalism @ UNC Chapel Hill AD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 LSE & USC

再报一下我申请的大致背景 本科就读:南京大学,新闻学学士 GPAmajor 91/100 overall 88/100


Ranktop1/70

实习:《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文艺部

推荐信:副院长、副教授(导师)、人民日报主任记者(实习领导) 英语成绩:GRE 1320+4 TOEFL 105 IELTS 7

发表论文4篇,国家级核心2篇,省级1篇,传播学年会论文集1 主要奖项:国家奖学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

申请小结:

大家对比我的背景和申请的结果不难看出,尽管这个AD不错,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申请结果差强人意,至少和我原来的预期差距太大。不夸张的说,我的申请背景算好的了,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呢;而且要知道我这个AD5月底才拿到,那时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有了着落,当时真的已经认为自己申请失败,已经开始准备春季乃至明年的申请了;接下来我就讲一讲此次申请给我最深的教训,和以后申请传播学类的同学共勉:

我这次申请遭遇重重困难的最大原因,我自己归结为:高不成低不就

原本我是一心出国做学术,希望读的是正儿八经的传播学研究,因而直接想申PhD可是临申请前一了解,这PhD尤其是文科的是越来越难申,主要是米国大学都穷怕了。于是我迫于压力转申了好些master,可这一转也就暴露了问题:美国的传播类教育硕士重实践,博士重研究。硕士几乎没有什么研究类的项目,都是实践型的诸如media management, editorial journalism一类,力求培养大众传媒的从业者。而我的背景明眼人一看就是偏学术的,但当时我仗着自己GPA高、英语成绩达标同时也有知名报刊实习就硬是申请了,殊不知这真假美猴王被如来佛一看就破。很多人说美国硕士录取主要还是看GPA英语,这对于大多数专业来讲不错;但是在传播类上就不大说的通了。传播学无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的教育也随着这些年媒介的不断演化而日新月异,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异乎其他学科,甚至faculty当中就有许多是在职的媒介从业人员,这与商科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我的面试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觉得什么使你能成为一名合格的XXXX学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播类的硕士教育就是希望能够为大众传媒更快更好地培养从业者(这也许就是许多常青藤学校视之为职业技术课程而不专门设立院系的原因),所以它最希望看到的申请者是已经有了很好的外媒工作经验的人。当然这并不绝对,但是大家要知道,出国申请是和许多你想象不到的世界其他角落的人在竞争,也许你的对手是一个Reuters在职的记者也未可知。

那么国媒的实习经历有没有用呢?当然有,至少他证明了你的媒介素养。但是他在与外媒的比较中就相形见绌了。国媒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受到外媒的misunderstanding这是不可否认的,记得柴静就曾回忆过她和一个国外知名记者的争论,柴静不同意那位记者的观点,来的回答却是你们的话不值得信任。可见成见之深。

另一个巨大的障碍也许就是你身边的同学了,现在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会选择与传播


相关的实用性交叉学科诸如PRadvertising一类,在美国很多大学,它们和传播类的专业是同属一个院系的,而在美国,每个院系招收的oversea学生是有一定比率的,也就是名额总量一定,不同的系之间的中国学生还会打架而相比较而言,那些学科相比较传播类来说受到的地域性歧视就小了很多,因而录取也会相对容易,这样传播类的申请无疑又受到了冲击。

当然,如果大家放低身段,降低申请院校的门槛,自然还是有机会的。

Master这边收到阻碍,那么PhD那边呢?我是套了磁的,而且是传播学的大牛,文章发给他看了收到赞扬,来往4~5封邮件,他还给我的毕业论文和出国申请提了很多建议,包括他在美国授课的课件也给我发了来,这种情况照理科生来看十之八九是成了,可最后该校还是没音信。为什么呢?因为文科BOSS手上没钱,研究经费都是院系每年派给的,博士是要给奖的,这奖实际上说白了就是雇佣一个研究人员的工资你到那里就是一学术打工仔,以要不要你这个打工仔得大老板说了算,这里的大老板不是你导师,而是院系负责人。所以一句话,文科套磁你要是闲着没事练英语就做,忙的话直接set aside。套磁不成真刀真枪拼呢?基本没戏,因为跟你竞争的是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生们,这三两年学也不是白读的,究成果比你丰厚不说,研究经验也让大老板们更放心,所以PhD也是岌岌可危。 好在LSE的传播是偏重研究的MASTER,这才让我涉险过关,不然真的后果不堪设想。

以下我就给各位传播类的申请者提几个建议

1. 如果你是希望出国做学术的,本科毕业申请PhD实在太难了,非常人所能为之。master学术类的又不多,所以我建议你在国内读完硕士,再出国读博。

2. 如果你是读完硕士准备进入媒体工作的,我建议你在本科期间多多进入不同的媒体实习,既锻炼自己又丰富经历。同时多写深度报道,千万不能满足于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或者娱乐新闻,多上外媒的网站学习国外的报道模式,为申请时候的writing sample做准备。 3. 学校的名次不要过分集中。现在美国大学的undergraduate school的排名都可以USnews上方便的查到,但是这其实并不绝对代表他们在graduate school层面上的实力,同时传播类也是没有排名的,所以大家不要迷信排名。像我申请的学校,都是前50,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差别是很小的,也就是申请难度是相当的。其中排名最后的Boston U的门槛实际是很高的。多以希望大家申请的时候拉开跨度,也可以找香港、英国的大学保底,确保成功率,千万别像我一样玩心跳了。

下面正式开始

申请实录

我讲一个问题习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这篇文章也不会例外,会从传播类申请什么”“为什么要申请怎么申请三个部分来细细阐述


一、传播类申请什么

美国的传播类申请分为三大方向: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Studies

Journalism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新闻专业,旨在培养新闻工作者,某些学校可能还会细分为editorial journalismbroadcasting journalism等方向,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出国愿景加以选择。

Mass Communication无疑是针对媒介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类别,也是重视操作的交叉地带,主要是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一类的专业,学习包括Communication Law and PolicyEntertainment Managemen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Marketing CommunicationOrganizational and Strategic Corporate Communication一类的课程。我的AD也从属此类,属于大杂烩的方向,和PRmarketing都有相近之处,不同就在于他是专于媒体的。

Communication Studies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方向,适合出国寻求学术理想的同学,当然如前所述,硕士开设这方面专业的很少,主要针对博士申请。

二、为什么要申请

这一部分我不想多说,因为毕竟不是我来替你们做决定

同样我也不会询问你们,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个问题你们都会找出很多答案来应付,而不管这些答案是否违心

我只想说我们已经20+了,再早10年,我们可以肆意妄为,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略作停歇或者绕圈打转走些弯路,但现在,早已成年的我们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该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出国不是一件小事,牵扯着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出国费用,职业规划,文化隔阂,习惯冲突,会否移民等等你都该有所考虑。我知道,很多人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可能还处在懵懂之中,或者不希望去规划。但在开始申请之前,你必须要面对这一切,这也将是你做好今后的申请工作的第一步。如果你只想混日子,其实哪里都可以,出国也就跟旅行没什么两样,接下来的分析也就没有必要读下去了。

三、怎样申请(申请实录正文)

我的申请从去年7月开始到今年7月告一段落,整整一年的时间,下面我将把这段历程分成四个部分加以回顾。

(一) 中介

出国申请的人总会面对要不要找中介这个问题,而不管是咨询前辈还是逛一逛论坛,得到的


答案都会泾渭分明地划作两派:一派支持觉得有帮助,另一派强烈反对认为花这个钱不值得。此处我想先把自己体会到的找中介的利与弊详细地列出,再给出自己的意见。 利:

1.伴你闯天涯。

一个人走夜路的时候总会很害怕,因为黑暗中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陌生的环境会使人感到无助与不安,这时如果身边有人相伴,即使不熟,即使仍有些害怕,但心中不免安定了许多。出国申请就是一条黝黑的小巷,人生的第一次,也许也只此一次,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往能够给予很多建议的父母此时也没了主意,校园里身边的朋友也给不了实际的帮助。以在我看来,中介最大的作用就是陪伴你走完这段人生的黑暗,去迎接美好的黎明;在你无助的时候可以询问,在你焦躁的时候忍受你的牢骚,在你绝望的时候仍在给你鼓励。我的中介的确有些失误,但他们却坚持和我走在一起,有人说这是金钱的利益。但是我要告诉你,我的中介由于身体的原因在我拿到AD前就resign了,但是直到现在他要是从其他渠道了解到我这个项目的信息,也会即时通知我,尽管我也早已从学校那收到了邮件。所以一个好的中介,真的值得你去尊敬。 2.熟能生巧

困扰大家申请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文书,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然而中介年年做这档生意,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该怎么写早已烂熟于心,他们知道国外的大学最看重什么,也就能相对的挑出你简历中的闪光点。 3.信息获取效率高

中介提供给你的信息、帮你完成的手续你自己能不能做呢?完全可以。但是这些相关的信息如果你自己在学校的官网上查找的话往往要耗去很多不必要的时间,而中介由于长年的经验,对于这些信息或者信息来源十分熟悉,可以说是出国的百度,你只要向他们检索就可以了。 4.减少缺漏

出国的程序是繁杂的,有很多必要的步骤和材料,中介的介入可以很好地帮助你减少漏做的情况 5.减轻负担

最后一个凸显的好处就是你自己的负担小了。申请中尤其是网申十分复杂,我身边有很多自己申请的同学一个下午才能做一个学校的网申,而我则把这些全交给中介办了,无疑省了很多事情。 弊: 1.拖拉

这无疑是所有人提出的中介的最大问题。这一点我也的确遇到了,我并不想为它们辩驳,是要请你们注意找中介可不是请了私人助理,他不是只为你一个人服务,同一个中介老师可


能手底下有几个学生的case在做,你不催,别人催,他自然就会平衡着来处理,往往就不能在你最如意的时间把事情做好。 2.消极

这一点可以说是我自己体会出来的,主要体现在申请的中期,即申请材料都已经寄出之后。你的申请材料寄出了,可能还有别人的正在做。所以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介对你关注的真空期,它们只是被动地等待学校的邮件,而不会主动地去询问,这在充满焦躁的申请者看来是不能容忍的。对此解决的方法就是每天刷申请论坛看别人报的offer,自己主动电话与学校联系(邮件一般都不大回复的)。同时,有很多学校是在网站上公布结果的,所以也要催促中介查看(因为你申请用的账号密码你是不知道的) 3.不自主

这一点也比较令人upset,你委托中介申请,那么你申请用的邮箱、网申的账号密码你都是不知道的,邮件只会转发给你,所以信息的不直接也会带来焦躁与不放心,许多情况没法自己去查。 4.花钱

中介费一般是2W~4W,但是我觉得费用是最次的借口,因为出国花几十万的情况下如果有必要不在乎多花这几万,同时你找中介只用报5~10所,自己申都要20+才比较保险,多出来的十几所光申请费就要1~2W了。

综合上面的利弊,我给出的建议是

如果你比较忙,或者平时自己做事就有条理不清的情况,建议找中介。而如果你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花在上面,又坚信自己是一个做的住的人,可以坚持半年每天花几小时在出国的相关事情上,那么你完全没有必要找中介。

对于想要找中介的同学我还有两点忠告:

1.既然要找,就要找好的,切不能贪图便宜。我建议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找合适的中介,相对规范可信,也不必担心身处外地的不便,因为交流基本是通过邮件和电话。

2.找了中介绝不意味着你可以什么都不管了,从文书准备到联系学校你都要事事过问,即时与中介沟通获知信息。

(二) 前期准备 1. 背景准备

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出国的有心人,很多事情应该在申请前就紧锣密鼓的开始。

1)论文发表:如果你是想要出去做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显然是能够加分的。但请注意,一般核心期刊从录用到出刊会有3个月的周期,那么你就必须算好投稿的日期以使得申请的时候你的文章已经发表了出来


2实习经历:对于很多职业化申请方向的同学来说,知名的国内媒体实习经验是必须的,但是为了不影响到申请的安排,应该在大四上半学期以前完成实习。

3英语考试:完成必须的英语能力测试,对于申请美国的传播类申请者来说,GRETOEFL是必须的 2.选校

美国开设传播学类专业的学校很多,我在此也没法给大家一个确实的建议,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

1 找中介,这里并不是让你和他们签合同办事,而是仅仅是去咨询。大部分中介都会热情地回复你的咨询(因为想拉你做生意),并告诉你大概可以申什么学校,你咨询个四五家,心中自然对自己申请的前景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

2 上网到各个学校的官网仔细查看他们的入学要求,历年学生的录取情况以及院系、课程、faculty诸如这些情况。

这里我提供一个绝好的网站给大家:http://www.giantleap.us/,这是一个汇总国内各大申请论坛offer的网址,有很好的学科分类。尽管是offer网站,但是通过浏览,你们不难找到以往几年中国学生在传播类当中申请中的频率比较高的学校,对于可申请学校的跨度也会有所了解,可以按照网站上的offer和前辈的讲述来有针对性地去学校的主页搜寻信息。这个网站也能够让你对于自己申请的把握性有一个很好的认知。

2. 文书

CV:也就是个人简历,大家在大学里应该都写过类似的东西。出国简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名字、本科院校、GPA、联系方式等)、获奖情况、实习经历、学术研究经历和其他活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先写CV可以让大家对自己有一个回顾,更好的认知自己是申请的第一步

PS:即personal statement,有的人说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PS,其实也没那么夸张,基本一个专业可以通用一个,如果学校有特殊要求,他会另附给你,不算做PS的内容。我申请的有传播和新闻两类,自然也有两篇PSColumbia要求一篇autobiography性质的PS,所以一共三篇。对于不找中介的同学,我认为PS显然不能是自己经历的一个罗列,不然要CV干什么,PS应该是讲述你选择这个学科的理由和今后的规划,我自己的比较文艺一点,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从我小时候直到大学选择了几个节点讲述我与传播的不解之缘,另一条暗线则是从一个记者-到一群记者-再到新闻这个行业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对我的吸引。尤其是申请传播类,尽量把自己的文书写得文笔好些总不会错,千万别搞成说明文。

RL:推荐信是另一个重要的材料。就我的经验来讲,除非你请的是整个学界为之动容的诸如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这种活化石级别的大牛出来做你的推荐人,否则即使是国外教授,不同的学校之间也不是很买账的。而我的中介则提醒我一定要找和你真的有关系,有故事可写的,这样才会真切。所以大学教授级别即可。推荐信一般是3封,一封院系领导写你的为人和治学态度,一封导师的写你的学术能力和成果,一封实习单位领导写你的工作能力媒介素养。


WS:即Writing Sample,文科类申请基本都要提交的。可以是你论文的节选,也可是你写过的报道,字数在英文一千词左右即可,我都是中翻英的。有些学校是明文要求必须要是新闻报道的。

RP:即Research Proposal,这是申请PhD和某些研究型master必须要提交的,研究计划须得精心准备,最好是和该学校的教授的研究方向一致。具体包括Title, 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Reference几大部分,其中Literature Review最为重要,因为实际上BOSS不关心你做什么,而关心你会不会做,会不会为了一个课题检索有用信息(实际你刚去就是打下手的)。而Methodology部分则不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写上去,务求精确。最后的参考文献尽量搞多点,20个以上为好。研究计划和WS都是得你自己写的,中介没有专业素养,是没办法帮你写的,找翻译公司也不是好办法。

Others:有些学校可能还会有其他比较BT的问题要你回答,此外很多学校要求拍摄视频,主要是看一下你的口语,权当面试。这部分你当然是先写好稿子背了,别傻忽忽地真的现场说。拍好传到Utube或者youku都行的

3. 材料

申请需要你很多个人资料。须得提前办好,各个学校办理规定不同,可以在本校教务处查询,包括:

护照、英文成绩单、中文成绩单、在读证明、排名证明(不好的话别打),学分绩证明(一般的话也可不打)(毕业证中英文、学位证中英文则是在拿到offer后换I20或者CAS所需的)

这些材料须得在学校申请截止日期前寄到,请大家务必注意时间,尽量选用DHL

4. 送分

GRETOEFL送分都是单独进行的,和别的材料并不一起寄送。但是可以同时寄去成绩单复印件,或者扫描了邮件过去,让admission officer们先看看。 TOEFL

















GRE











https://web1.gre.org/GreWebReg/asrLogin.jsp

5.网申(这部分我并非自己操作,此处略过,但须记得要查清学校截止日期,在此前网申都可)

(三) 中期等待

这个时期主要是消耗在每天刷邮箱逛论坛上,处理自己焦躁的心情。

但也会接到某些学校面试的通知。这一点我就不多做解释,各个专业的面经网上或多或少都


有。只是希望大家注意,面试一般都是电面的形式,大家应该一边开着电脑,一边打开准备好的材料,来回答提问,别傻傻地空手接电话啊~

唯独提一下ColumbiaMS in journalism是不需要GRE成绩的,但是需要参加该校组织的一次Writing TestMAwriting test都不用参加,不过MA必须是工作人士)。我今年就遇到在中国没有proctor的现象,闹得我和学校打了N个电话,最后在国内找了个proctor成了考试。考试时隔word文档,内容我就不透露了,挺难的,也没法准备。所以申请的人要有心理准备。

(四) 后期收尾

拿到offer之后事情其实都比较顺利了,因为毕竟心态不一样了。不过很多事还是不能马虎,offer reply要及时交,学校要填的表要及时填,conditional offer要关注自己被con的部分及时弥补不要影响入学。

大家看到我行文的篇幅,也就知道在整个申请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倒金字塔,越前面越重要,换句话,前期做的越好后期就越省事。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递了申请就可以万事大吉,但我觉得中后期主要还是心理状态的调整。

大致就是这些了,写到后来可能也疲了,而且中后期也的确处在自己瞎操心的状态中,没啥好回顾的。如果有问题还请大家提出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0195f930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