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借”、“顾”、“暂”、“以”、“解”、“选兵”注释的考析

时间:2023-04-12 15:0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选兵注释的考析

作者:陈棣芳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年第08

古代汉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古代汉语范围内,各个时代的词义是有差别的,不明乎此,则往往可能以后起之古义解释更早之古义。杨树达先生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近则益觉此二事相须之重要焉。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 ,则其文法之学亦必不至也。

1.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20046月第1版)。]

高中语文第三册未给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亦不注。似乎就是现在的借进。其实不然。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入满自己的书架呢?这合情理吗?上古属铎部精纽,上古属铎部从纽,因可以通,为叠韵通假。例如《诗·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战国策·秦策》: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粮者也。”“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解字》:藉,祭藉也。既然是垫物,他物便可置之其上。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由此可知,借书满架就是藉书满,直译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另,余自束发读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其中过余,课本注释为: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按课文注释体例,这里的讲作动词了。引申义倒是符合文意的。其实,只要搞清了在此的确切含义,无需再将进行引申。

在此当释为探望看望。如《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信陵君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后汉书·马援传》: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世说新语·赏誉》: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93页)注:过,访,探望。《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18页)注:过,访,探望。如:过存(问候)。可见,课文中大母过余过卫将军愿枉车骑过之过存伯春略不过叔句式相同,即探望、看。故课本应注为:过余,看望我。如此,更忠于原意,不致于转弯抹角,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版)的注释倒是值得参考的:过,看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20046月第1版)。]

字不注,其他古文皆不注。似乎就是回头看。其实不然。人之将死,回头望来路吗?还是留恋亲人?在中古有回来的意思。《韩非子·内储说上》: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於市?’”《文选·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刘良注:言佞臣蔽君之明,使忠臣去而不返也。可见,《五人墓碑记》中蹈死不理解为回来,更能表现五人的视死如归与大义凛然。

3.《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20046月第1版)。]

课文未给其中的作注,其他注本亦如此,似乎解为暂时,无需注。实则不然。同书《琵琶行(并序)》:如听仙乐耳暂明暂,突然在上古还有疾速猝然的意思。《说文解字》:突,犬暂出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妇人暂而免诸国。《史·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而上胡儿马皆用此意。由此可见,应该表示疾速的意思,唯有如此,才可以显示出府吏对刘兰芝用情之深。

4.《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六册(200210月第1版)。]

课文未给其中的字作注, 其他有关古文选本亦未作注,似乎它与介词相同而无需作注。其实,无论用介词的哪一种用法来解释此处的都不妥当。这里《汉书·高帝纪上》: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以或作似。《史记·高祖本纪》作皆似君。《玉篇·人部》:以、似,二同,像也。” “上古属之部喻纽,属之部邪纽,因此可通,为叠韵通假。由此可见,以秦王之威意思是像秦王那样的威

5.《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六册(200210月第1版)。] 其中字,课本注释为:解去,解围而去。此注不妥。单独一个字古无解围义,此当训为撤退(军队)字有撤退(军队)之意,陈霞村先生《〈史记选〉注释质疑》(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多有论述,今再补一例,以资佐证。《史·苏秦列传》: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进、战、解分别是军事行动的三个不同情形,举,则为撤退之义无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中选兵未加注释,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的注释又令人无所适从。程希岚、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选兵,挑选精兵。《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0页)注:选兵,选拔出来的士兵。中华书局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的《历代文选》(上册)注:选兵,挑选出的精兵。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将得选兵八万人译为:得到精兵八万人。

比较以上诸说,愚以为江氏的说法较为妥贴。因为,若释选兵挑选精兵,则无着落;若解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选拔出来的士兵,则究竟为何义仍嫌含糊。我们认为,在此当释为精、善选兵精兵。如:《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汉书·王莽传上》: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颜师古注:选,善也。《韩诗外传》卷五: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惟公多拥选士精兵,众郡骏马、仓谷、帑藏,皆得自调。

以上诸例中的当释为精善得选兵八万人,即得精善之兵八万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第1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809a3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