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孙道进讲座《哲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哲学是什么?”其实是个伪问题,无法直接回答,只能用“哲学不是什么”来回答“哲学是什么”。因为这是个本质论问题。 一听到“哲学”这个名词,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天机之类莫测高深的问题,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的人,他的周围都存在着哲学。哲学深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认为哲学的定义在于自身的理解,每个人或许都有一套处事原则,都有一个坚持到“执拗”的信仰。而在孙道进教授的理解里,哲学就是非世界性、时代性、非全民性、形上性、潜在性、批判性的精神集合体。他以一个小幽默的形式对哲学的产生进行了阐述:人一吃饱了就撑,撑了就没事干,就想干点啥。所以,不能让人吃饱了。哲学就是古代奴隶主吃饱了撑出来的。对此,我的理解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才会去追求精神世界的饱满,并升华到信仰,也就产生了哲学。 “物以稀为贵”,孙教授一语道破哲学的价值以及有用性,它并不是无用学科,而是一个在大方向上引导人们思想前进,乃至整个社会的前进。 哲学是,你叫它往东,它偏往西,你叫它往西,它偏往东。“当然,”孙教授说,“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代表哲学是反动的,它只是以批判的方式为人民、为国家好。”这正好点明了题目,为什么题目明明叫“哲学是什么“,却偏偏要提哲学不是什么。这也是为了能让哲学的批判性引导大家来理解哲学。 由于时间关系,孙教授只是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哲学的非世界性和非永恒性。 1.非世界性 哲学是一门个性化的学问,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哲学家都会对它做出不同的定义。没有超越特定时代“一般哲学”的存在,也没有普适古今的“一般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强调“入世”——即强调哲学的有用性。“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门。”西方人们大胆创新发现,让哲学为我所用,征服自然,改变自然。而中国哲学强调出世,近似于艺术,为把握“生命”而求取智慧,重视和关心自己的生命,重德、重修养。“以己推人”,通俗地说,就是自我中心,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我”而改变。中国哲学惯于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多的内容。比如老子的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可以说,但不能一般的说;也可以命名,但不能一般的命名。这句话很准确的表现了中国哲学的虚无性。 2.非永恒性(时代性) 哲学是现实存在而不是想象出来的,它是特定时代的特殊哲学。而科学没有时代性,因此我们不能说“科学是哲学的时代特征”。 简言之,哲学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一直“在路上”,没有终途,没有高低之分。 听了这个讲座后虽说还是对哲学没有完全的理解,但至少我明白了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它可深可浅,关键在于你怎么样去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1cbea00029bd64783e2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