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青岛 课文说明 一 内容结构 文章很长,内容极为丰富,但结构层次清晰,中心明确。题目是“忆青岛”,作者却不着急来写青岛,先从圣城耶路撒冷谈起,谈到苏杭、谈到北平,然后郑重其事的宣布: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然后对青岛的气候、海滩、山峦、物产、人情风貌作了生动的描写,虽然看似琐忆,杂乱无序,但始终围绕着中心“对青岛的喜爱”来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第1—4段),通过写耶路撒冷的俗、苏州的脏、杭州的艳、北平的庸俗,对比烘托,作者直抒胸臆,最喜欢居住的城市是青岛。 第二部分(第5—21段),写青岛的地理位置、气候、海滩、山峦、物产、人情风貌,表达对青岛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5—12段)写青岛的自然之美;第二层(13—16段)写青岛的物产之美;第三层(17—21)写青岛人性情之美。 第三部分(第22段)首尾呼应,希望能回到青岛居住,表达对青岛的眷恋思念。 二 思想感情 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青岛的喜爱眷恋之情。我们还能看出梁实秋抒发对青岛的喜爱,其实是表达自己对自然不加雕饰、清新不能媚俗、平淡不会浮华的一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还能通过梁实秋对青岛的樱花和总督府的态度,看出他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对和平和正义的渴望。 三 艺术特色 1.精美幽默的语言。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式,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这些排偶句显示了很强的文学功力,文采斐然。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 2.感人至深的细节。离开青岛五十年了,那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仍然感动着梁实秋,也打动了读者:客食大葱的满足;老张的惨笑不答、微笑不语,仿佛就在眼前。 3.信手拈来的名句。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养,在本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无论是《启示录》《诗经》,还是佛偈俗语,不但帮助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显示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 教学建议 1.以诵读切入。以诵读贯穿教学的过程,以诵读带动研讨,诵读与研讨交替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诵读边理解,并能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诵读中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2.以景带情或以情带景切入。体味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具体分析景物描写与这些句子的关系,从而完成目标。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青岛的山水之美、人性之美,品味课文独具韵味的语言。 2.理解作者通过记叙描写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3.加深对家乡的了解,热爱青岛,建设青岛。 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并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8a44a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