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时间:2023-01-19 12:29:4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简介:

Schacter 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 例如:assassin octopus avocadomystery sheriff 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 认测验,

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 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 ch__nko_t_us _og_y_ _l_m_te 。在这次测 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 chipmunk bogeyman;而对其 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 octopus climate 这两个词。这种记忆 被称为启动效应( 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 Schacter 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 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 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 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 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 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 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 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GrafSchacter 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 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 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 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 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 果有何不同。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认知实验室电脑及内隐记忆相关仪器一套

实验材料:共有 160 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 80 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 为混淆用词

三、被试选取:


该实验选取安徽大学 08 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39 名作为被试,其中男生 19 名,女 20 名。

四、实验程序:

1)学习

每个被试按 5个缓冲词― 40个学习词― 5个缓冲词的顺序学习(这个分类过程被 试不

知道),每个词语呈现 1秒。 40个学习词及 10个缓冲词是分别从 80个学习词及 20个缓 冲词中随机挑选出来的,随机呈现给被试。

休息5分钟。

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余的 10个缓冲词和剩余的 40个学习词。 休息15分钟。 2)测试

每个被试做 4个测试,流程为:再认 1―知觉辨认 1―知觉辨认 2―再认 2 再认 1

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学习过的(随机从 8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20个没有学

过的(随机从 8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 ,依次逐个呈现,当被试按键反应后呈现下一个字。

知觉辨认 1

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是学习过的 (随机从剩余的 6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20

没有学习过的(随机从剩余的 6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每个词逐个随机呈现,呈现时间 50ms被试直接在计算机上输入辨认的结果;然后按键呈现下一个词语。

知觉辨认 2

程序同知觉辨认 1。呈现40个词语, 其中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从剩余的 40个学习

词中挑选出来的; 20个没有学习过的是随机从剩余的 4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出来的。随 机呈现给被试。

再认 2

程序同与再认 1。呈现40个词语,其中 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 20个学

用词; 20个没有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 20个混淆用词。随机呈现给被试。

五、实验结果:(结果均为 39 名被试的平均成绩)



1 旧词知觉辨认正确率与新词知觉辨认正确率配对 T检验 平均数( % 标准差 自由度 df t

辨认词性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cf2ac3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