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将叔本华哲学归为悲观主义,而我却。所谓哲学的慰藉,一点也没错。 这里也放送一下俞吾金对叔本华哲学的一些理解。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所谓追求快乐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逃避痛苦。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快乐本身是否定的,而痛苦则是肯定的。而作者提出关于人生的两端也很有启迪作用,一端是痛苦,另一端是无聊。对于平常人而言,远离一端注定会接近另外一段。简言之,如果一个人远离了贫困的痛苦,他就会陷入无聊中,然而如果他不无聊,他也就摆脱不了这种痛苦。在舞台上,皇帝将军,商贾兵士,其实都是可怜的戏子。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虽然表面各有不同,但大都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挣扎的可怜虫。 除了少数能从声色犬马和棋牌游戏中思考出真谛的人而言,这些都是寻常人希望摆脱无聊的手段。而通过这些手段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寻常人一旦失去这一切,就会感到无比的无聊。 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不依赖外界,凡事反求诸己。对于大众而言,这时候往往会备受煎熬,然而对少数人来说,独处却是得到快乐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这类人必须要有卓越的智慧,而卓越的智慧主要天分有关,而与后天的教育虽然也有些关联,但非常微弱。也就是说,能享受的快乐的层次,是精神上的还是纯粹物质上的,从我们出生就注定了。 这样的说法显得很悲观,所以很多评论家毫不犹豫的把叔本华归入悲观的哲学家一类。或许是因为我的想法与他接近,我觉得,真正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色彩,但这绝对不是悲观。而是并不盲目的乐观,正因为看到事物的本质,才会更加坚强而快乐的生活。 如果谁要因为哲学家更关注精神领域的事情而不关心身边的事情,那他要么是不了解哲学家,要么他所指的不是真正的哲学家,从孔子苏格拉底到叔本华,他们没有一个不关注身边的事情的,因为生活是人生的一部分,哲学的目的不止是找到世界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不仅仅都是些形而上的东西。哲学家都是人,生活也是他们关注的一部分。 这一点这本《人生的智慧》里面通过两方面反映出来,首先,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证明当时流行的所谓骑士精神,骑士荣誉的愚蠢和不合理性,争取在精神上让人们摆脱这种扭曲的状态。虽然今时今日,这些论述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但至少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用心良苦。另外一点,叔本华认为对于智慧超群者而言,能够不像普通人那样劳作是一种幸福,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却是一种不幸。因为对于卓越的人来说,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闲暇,可以享受真正的快乐,而因为他所执着的某一方面的快乐,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无比巨大的财富。而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闲暇,除了无聊,带来不了任何东西。姑且不讨论作者的观点,但这一点,起码证明,作者认为哲学并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一定基础上才可以谈。 其他能给我留下印象的东西还很多,不过上述的东西,是可以起到让我完善和补充自己的思想的作用的。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可以直逼精神深处的作品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4ca950964bcf84b9d57b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