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风雨人生(一)

时间:2022-05-03 15:04: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梁实秋的风雨人生(一)

作者:王淼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8年第10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长达7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为中国文坛留下两千多万字的著作,编纂的英汉辞典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其翻译的莎士比亚著作更奠定了他在翻译界的权威地位。遗憾的是,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的不断笔战,铸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大公案,也让他成为几十年来一直有争议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前,梁实秋去到台湾,从此在大陆销声匿迹长达40年,其感情生活和学术成就也不为大陆读者所广知。本文将就几个侧面,简略叙述梁实秋在大陆以及去台后的风雨人生。

一、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教学,是梁实秋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最初开始于学成归国。1915年,少年梁实秋毕业于京师公立第三小学。1923年毕业于8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次年夏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从师于人文主义创导者白壁德。1926年夏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到上海,从此就步入讲坛,干上教学这一行。

19268月,应邀前往南京东吴大学,出任文科教授,时年25岁。一年不到,北伐军兵临南京,梁实秋与新婚夫人程季淑离宁赴沪,以避战祸。蒋介石入主南京后,东吴大学等校舍组为中央大学,年轻的梁实秋被中大辞退。以后的3年间,住在上海滩,除写作、讲学之外,就是和鲁迅等左翼作家论战。19306月,接受正在筹备中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出任文学院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四年后接受老朋友胡适的邀请,担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任外文系主任。

“七七事变”后,梁实秋南下参加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会上蒋介石发表著名谈话,宣布实施全面抗战。会后,梁教授急返北平,到家没几日,北平沦陷,只身逃往天津,会聚罗隆基乘轮船至青岛,转火车经济南抵南京,前往教育部报到并领取200元生活费后去长沙待命。湘江畔的韭菜园,集中了一大批中国一流的学者。受同仁的委托,不久他又赴北平,接应没有及时撤出的几位学者的家属,直至19386月才回到武汉。

抗战期间,他连任四届参政员。虽说没有在校任教,可跟教育有联系,被聘为兼职教育特约编辑兼教科书编委会常委、中小学教科书组主任,负责主编大后方的中小学课本,还曾两度到国立艺术科学校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讲授。值得一提的是,193812月梁实秋应邀主编《中央日报》副刊《平明》,任职不久,又再次成为有关“文艺是否要联系抗战”大论战的一方,次年4月离任。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全家回到北平,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聘书,重任外文系主任。只因负责该校接收的傅斯年已经先内定朱光潜接任外文系主任,梁实秋改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英语系教授。1948年初,兼任天津《益世报》副刊《星期小品》主编。年底应广州中山大学校长陈可忠之邀,南下出任外文系教授。

次年6月,教育部准备在台湾恢复国立编译馆,梁实秋抛下长女文茜和独子文骐,乘“华联轮”远走台北。从此,永远告别了大陆和故乡,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后来他终于和长女、独子重又见面。

到台后,梁实秋代理“国立编译馆馆长”,兼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不久被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长刘真聘为英语系主任。1955年该校升格为省立师范大学,梁实秋被聘为文学院院长英语系主任、英语研究所主任。19578月辞去一切行政职务,专任教授,直至退休。




二、写作生命长达70

梁实秋旺盛的创作欲和写作生命,达70年之久,特别是在80岁以后,耳聋目花,还在坚持写作,实为难得。

1915年夏,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该校8年制分为两个阶段,前四年为中等科,后四年为高等科。从高等科起他就开始有作品发表。处于少年时期的梁实秋,年轻而充满激情,浪漫而好发议论,故在写作风格上很欣赏当时郭沫若主持的创造社,早期的作品也大都投向创造社。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社会上各种政治、文化团体层出不穷,学校更是如此。1920年,梁实秋与同班的6位同学组织起“小说研究社”,成为几个小青年参加文学革命、走向社会的阵地。次年11月,在高两级的校友闻一多先生的建议下,“小说研究社”改组为“清文学社”。

192211月,梁实秋的《草儿评论》与闻一多的《冬夜评论》,合编成《冬夜草儿评论》一书,由公证书局出版。毕业前夕,梁在《创造》周报12期上发表《繁星与秋水》,评论当时还是青年的冰心女士的两本诗集《繁星》《秋水》说: “我的批评是很保守的,我觉得那些小诗里理想多于情感,作者不是一个热情奔放的诗人,只是泰戈尔小诗影响下的一个冷隽的说理者。”由此可见,梁实秋的早期是积极主张文学干预社会生活的。也正是这篇评论,使得作为谢冰心丈夫吴文藻同班同学的梁实秋,从此开始了与女诗人一辈子“没有变”的纯真友谊。要说明一下的是,他以后的 “批评”并不是“很保守的”,而是相 当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

19239月,梁实秋与许地山、冰心、吴文藻等人,乘坐“杰克逊号”邮轮赴美国留学。到美国一年,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梁实秋,与闻一多、吴文藻、罗隆基等人组织起“大江会”,标榜信仰“国家主义”。在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他又选读白壁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系统地接受“人文主义”。

“国家主义”“人文主义”,对梁实秋的影响很大,一是改变了他的创作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二是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为艺术艺术。三是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背后实际上有着“国家主义”的阴影,因此,以后出现“论战”是不可避免的。

梁实秋被中央大学解聘后,除偶尔在中国公学、光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讲课外,在上海的3年间,主要从事写作。一到上海,就与胡适、徐志摩、余上沅、叶公超、罗隆基等人,创办

“新月书店”,并出任总编辑。不久,出版重要文稿《浪漫的与古典的》。1928310日,《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为主编,粱实秋为该刊的重要主持人。他以《新月》为阵地,发表一系列文章,有论文、评论、杂文、诗歌、译作。

梁实秋的传世之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这就是“雅舍类”散文。19401115日,刘英士创办《星期评论》杂志,梁实秋应邀以“小佳”笔名,发表“雅舍小品”10篇散文。《星期评论》停刊后,“小佳”又在其它报刊上发表同类小品10篇。抗战胜利后,再在《世界评论》上发表14篇。上面34篇散文在194911月由台湾正中书局以《雅舍小品》名编集出版。以后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续集》和之三、之四。“雅舍类”散文还有《雅舍散文》一、二集,《雅合怀旧》《雅舍谈吃》等。“雅舍类”文章与他后来怀念前妻的散文集《槐园梦忆》,集中了梁实秋散文创作的精华,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对重印达30次的《雅舍小品》的赞扬声中,也有批评之音。不少人对梁实秋常用的夹文夹白的笔法不以为然,站出来批评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文学笔法之争不足为怪。梁实秋用笔深受古文影响不假,这是因为他对古代散文十分欣赏,对唐宋八大家颇为偏爱。认为韩愈的文


章“文气澎湃,排山倒海,用字简练,见解高超,最为使人佩服”。“现代人写白话文,若有夹缠不清、噜嗦冗长等不堪入目的毛病,都该到古书里去讨教训”。

梁的作品世存不少,有《清华八年》《谈徐志摩》《秋室杂文》《文学因缘》《秋室杂忆》《西雅图杂记》《炉边小语》《看云集》《文学的北平》《梁实秋论文学》《关于鲁迅》《梁实秋札记》《梁实秋选集》《梁实秋自选集》《美国是怎样一个国家?》等书。他还主编过《莎士比亚四百年诞辰纪念集》《徐志摩散文精华》《徐志摩全集》等书。他写过的大部头著作是200万字的《英国文学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5bb728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