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二第一讲

时间:2022-09-12 23:1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偶句。唐朝的时候,没有“对仗”一说,所有记载中,都叫做“骈句”,或是“偶句”,比如,李义山就称作“偶句”,一直到清朝中叶,诗词中也没有“对仗”一说,有“排偶”“藕句”“偶句”“队仗”“对藕”“对偶”等说法。在清朝之前的明末,曾有“对仗”二字出现,但与诗词无关。鉴于名称如此之多,本着唐诗宋词四个字的缘故,我们就按照李义山所讲,称为“偶句”





用情写成的句子就是情语



偶句:我们前面所讲的“义对” 其中,“义”指的是字的含义,“对”,是“成双成对、一对”的“对” 而不是“相对、对着、针对”的 “对” 我们说的“偶句” 就是根据字的含义组成的句子,两个合在一起就是对。也就是说一对句子。它们在律诗中的具体表现是:起、承、转、合。而其中,承和转必须是偶句。偶句的特征就是按照音节,相同的位序名词对名词,成为一对。其他的都是非名词。以名词放在同一位序为基础,在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同一步骤中两个句子组成一个步骤,就是偶句。顾名思义,“偶句” 的重点是“句” 其次是“偶” 如果离开了句子,单独去谈某个字,甚至着重突出地谈单个字的词性,与唐诗相去就有距离。一首诗,首先是整体,不仅诗如此,词亦如此,任文学体裁皆如此。

整体高于一切。构成这个整体的,是段落。构成段落的,是句子。最后,构成句子的,是词组或字。就诗的句子和字的重要性而言,毫无疑问,句子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读到唐诗极其普通的字的时候,却能够组成优美的诗篇的根本原因。比如,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字与语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来看例诗1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看一二分句(也就是起句)。山水、城郭,这就是相同位序都是名词。相同位序!!其他的为非名词。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同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大家请看转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女舟,相同位序是名词。浣和渔,就不必去考虑它们的词性。因为,这正是律诗的魅力之一。完整的,应该是,“浣衣(纱)的女子”“打渔的舟” 所以句子中的名词就是女和舟。这里,我们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按照词性而论,把“浣”当作动词,“浣女”,就等于是把女孩丢进水里去洗,那么,就大煞风景

了,没准要出人命呢,吃官司可能是跑不了的了!在偶句形式中,诗句的词性或词组对得并不十分严密,原因是李白、杜甫、王维们根本就不知道词性之类的东东的,但也常有人把它认为是句的情形,由于它的要求不那么严格,就称这种对为宽对,到底什么是宽,具体宽到什么程度才适合,不得而知。但是,若要用偶句来讲,这种所谓的宽对就容易理解了,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转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一句中上分句前两个词组三山、半落对下分句的两个词组二水、中分没有问题,但是,方位词的“外”是不能对名词的“洲”的,难道是李白错了嘛?当然不是。然而如果我们从“青天”==“白鹭”着眼的话,青白都是颜色的形容词,用来修饰“天”和“鹭”, 这类的偶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了。再比如,李商隐的承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其中,彩是颜色,灵不是颜色,飞和点词性完全不一样,翼和通词性也不一致,按照今天某些高手的说法李商隐就错了!但事实上,难道李商隐不如我们今天的高手们嘛?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如此优美的诗篇,岂是词性所能解释的呢! 我们看最后一例,“日暮客愁新”, 其中暮指的是暮色,愁指的是客之愁。这里很明显连续四个名词,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词性来套唐诗,因为,诗有诗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就没有用现代汉语对律诗制订过任何的语法、结构、词性方面的规则!既然历史上有律诗格律,我们就遵守格律。格律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从《诗经》以来,漫漫数千年无数前贤先圣的心血,包括孔子,沈约,陆法言,张九龄,上官婉儿,杜甫,李商隐,欧阳修等数以千计的文学大家们,正是因为祖先们的伟大,正是因为我们民族拥有了这么多伟大的先辈们,才有了律诗的灿烂与辉煌!才使我们今天能够充分领略并欣赏律诗博大的美,震撼的美,无与伦比的美!我们遵从的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格律,我们的选择,只有继承!没有继承谈发扬光大 疑是痴人说梦一样的奢想!拒绝继承更是对祖先的否定!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否定,更没有这个胆量去否定!所以,我们继承!!下面,我们展开格律来讲,格律中的起承转合的内容,首先,起承转合是四个独立的部分,它们具有独立性,这一点大家须记住。我们先来说起句,起句的句式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起句句式有四种,其中两种押韵、两种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这几种句式大家最好灵活记住,不要死记硬背,具体的内容请参考一年级的讲义,一般说来按宋朝定型的格律,起句押韵不用对偶,若起句不押韵的话,一般来讲,以选择对偶较佳。注意:我们只是说一般,没说必须!唐朝起律诗就开始有对偶与不对偶之别,你可以自己联想一下下。

诗是给人读的,因此,第一句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来说一下第一句的写法: 1。写律诗时,在第一句就必须直入主题,忌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律诗,我们可以在唐诗中看到先写景的,这就是以景语起句,这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 大家要注意“兴”在起句。所以,我们主张继承选择符合内容格调的景来起句。

3。选好符合内容格调的景以后,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直入主题,不要偏离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4。慎重的选择适合主题的景来作润色,这就是律诗对起句的要求。

比如,内容是好心情的话,起句就不能用雷电雨雾这样的景,也不能用秋雁寒风这样的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起句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景语呢??用景来写成的句子,我们中华诗词学院定义为“景语” 下面我们来交流借景语来说情,景语,指的就是,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具体的描述。起句一般采


用借景语来说情的手法来完成,首先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具体的描述的过程。是从眼睛外向眼睛内(也就是内心)的过程, ,是被动地接受景物,从而做一个实际的描述的过程,这个描述不可脱离了实际!比如,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已经不可能再见到“竹篱江畔宅”这样的景象了,因此,写诗的时候是不可以这样的写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任何文学作品,“创作力”才是它的生命力的来源,随便拿古人的东东凑出一个作品是不合适的。如李白的: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这个景是个远外的景,指的是朋友要去远方了,再比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个景,若是人在低处,无论如何都是看不到的,因此,人肯定是在高处才行,这些作品在第一句就偷偷地透露了人、事、时、地、物了。

以上我们讲的就是起句。接下来我们讲承句。

起句写好后,接下来要写的就是承句。承句当然是偶句了,起句,也就是起句为12分句,承句为34分句,承就是承接,既然是承,那么就必须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还是在景语上作文章,但承句的景有别于起句的景,得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否则就成了罗嗦,或是拖泥带水 让人看了不舒服。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起句和承句,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这里承句的“此地”指的就是前面的位置。“此地”先承接了上句 再“一为别”铺展开来,“万里征”点明了主题--朋友要远去了!第四分句也就是承句的下分句 为前四句略为“收”一小下,小结前面的,为转句做准备。到此,上章就算是完成了。起句和承句为上章,那么转句+合句呢,就是下章,所谓的章法就是:两章的内容要有区别,但不能离题。上章以景语为主,我们再来看杜甫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样是这样写的,承句,也是以景语来铺展的,杜甫由鸟之后看见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无边落木” 这也是承,由“无边落木”到“不尽长江”为上章收了个好尾!上章到此结束。这样不仅完整而且完美!至于承句的对偶句,以前我们说过了,偶句讲究的就是“义对” 对可以忽略词性,比如:落木对长江 落对长,落是动,长是形容,按照词性,当然是不合适的,但是,按照偶句 却是正确的,这就是义对,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词性! 在基础一级班我们就对于合掌和义对讲了许多,这一节我就不多讲了,大家有不明白的可以回头看讲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23938f76a20029bd642d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