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巨人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源村),享年72岁。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各国9个年头,历经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名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名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家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神鬼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例和人讲学风气,主张因财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人小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流,影响极深。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伟大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四,富如子贡,贵如懿孟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如慈母般的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兽参知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患。龙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以宗圣。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594ec651e79b89680226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