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故里人的早晨散文随笔 我和夫人利用访战友的空隙,去了一趟浙江绍兴,追寻古人的遗迹。我利用两个早晨的时间,逛了两条老街。 一条老街叫嶯山街,来到蕺山街,这是一条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街区,街口有一个石制牌坊,古风依依,上书“书圣故里”四字,走过牌坊后出现了一座石桥。石桥经过几百年的踩踏,桥面明显出现磨痕,中央的石条已经有点凹陷的麻点,很显然这是人走路留下的印记。把石桥磨成这样。古人曰:“铁棒磨成针!”石桥验证了这句成语,足见历史永久恒,百年留迹痕。小巷幽长,我踩在石板铺的路面上,感受着斑斑痕痕流逝的漫长岁月。 走在有历史感的石板路上可以听到行人的脚步声和小贩们的叫卖声。仿佛走进了远离喧嚣的古城。寻找历史的烙印。我在一家烧饼油条面饽饽店前,看到一些当地人排队买早餐,据说是最正宗的油条店,有50多年的历史。他们依旧保持过去的生活习惯,用一根竹签挑着一根油条或油饼,既节约粮食又环保,不像许多城市都用塑料袋装早点和食物,造成环境污染。我羡慕这种原始生活。 走着走着,一座爬满了藤类植物的桥闯入视线,驻足一瞧,题匾上写了:《晋书》载:东晋永和年间,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右军将军衔任会稽内史时,尝在此桥“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为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耶,』姥如其言,人竞买之。”意思就是当年王羲之在会稽担任内史时,一日一位老妇人在该桥下面正在卖竹扇,买扇者不多。王羲之看到后就自作主张拿起老妇人的竹扇就提笔写字,每一扇不多不少都是五个字。老妇人对王羲之擅自题词有点不高兴,于是带着讽刺的口吻叫卖:“这是王羲之、王右军的题词,每把竹扇卖一百块钱。想不到老妇人这么一吆喝,引来了行人纷纷抢购她的.竹扇。后人为了纪念王羲之的济贫高尚品德,为此桥命名为“题扇桥”。现桥为清道光八年重建。老街的尽头是戒珠寺。背靠嶯山,山上还有文笔塔、蕺山书院、蕺山亭、冷然池与冷然亭等名胜古迹 第二天清晨,我又徒步来到八字桥老街,一排排低的老建筑,步行道边还有一些依旧呈现绿色的树木,看上去一派古色古香的江南风情。只见家庭主妇们从家里提了一只风炉出来,把已经劈成小段柴爿,然后填入了风炉接着点燃了一张废纸,风炉开始冒烟,一家的热水就靠它了。这里的居民,生活的很悠闲,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小事,或者在晒被褥,或者在水边洗刷,或端着饭碗,或读书看报,偶尔听上几句越语,细话亲切而古雅,但就是听不出说得是啥,真乃原汁原味的市井景象。 当我走上八字桥,脑海中浮现出八字桥的来历:八字桥位于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当地人引以为荣,称它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现代立交桥的鼻祖。 站在桥上,河水流淌垂柳倒挂,桥洞倒影河埠洗刷,古桥古街石板路,居民纳凉坐河边尽收眼底,乌蓬船码头几艘小船静静的等待游客的到来。整条老街彰显安静优雅,古桥的石护栏,除经风雨有些风化的痕迹,一切保存完好。如不是四周的高楼大厦,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在这里我享受着难得的宁静,静静的欣赏和闲荡。吸吮着孔乙己茴香豆的香味,整个人的心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说起绍兴人质朴,我倒想起一件事来,离开绍兴前时,我和夫人到火车站附近一家小饭店吃了一顿中餐,坐在我后排座位上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狼吞虎咽吃了一大碗米饭,吃完后,对老板娘说:今天没钱了,明天有钱再给你。年轻人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这里可以赊帐吗?没想到老板娘笑着回答:没关系,有了钱再给也不晚。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孔乙已死后,还欠酒馆掌柜十九个酒钱呢!难道昔日的孔乙已又回到现实当中 有诗为证:越城香樟春落叶,故里宅院藏状元。古传宗周启浙学,今有鲁迅文源渊。绕里运河乌篷荡,水桥立交连民院。一条竹纤挑油条,古朴民风好家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7d2b27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