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答式古诗 作者:陈仁发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12期 问答式诗歌源远流长。《尚书·汤誓》云:“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先民诅咒暴君早日灭亡,可说是最早的两句问答诗。《诗经》里有不少问答式诗体。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求答,唐宋诗里问答式诗歌更为常见。问答式诗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人深思寻味,撩人无边遐想。 一、有问无答 有问无答是提出疑问,问而不答,任人揣摩,别有情趣。初唐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就是全用问句写成的一首诗: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枝梅? 渠当无决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哪后开? 久在京城的诗人王绩忽然遇见了来自故乡的旧友,激起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急忙向旧友一口气提出了有关故乡家园的10个问题。从竹梅的种植到渠水山石,再到院里林花,几乎无处不问。诗人对故园物事的思念,其实是对以往岁月的回忆,是热爱故土的情结。诗贵简洁含蓄,10个问题,用不着也不需要回答,如果一一作答,那就索然无味了。王维的《杂诗·其二》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与王绩诗主旨相同,写法相同,也是问而不答。略有不同的是王维只提出了一个问题,思乡情绪聚焦在一株“寒梅”上,蕴意深厚,乡思多多。 盛唐豪侠诗人王翰的《凉州词》用反问句作结,语气深沉有力,含答案于问话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抓住战士在出征前痛饮狂欢的特定情景,表现他们豪爽开朗、悲壮苍凉的心境,既赞美战士誓死如归的勇气,又抒发人们怨恨战争之情。结尾着一反问,“古来征战几人回?”跌宕沉郁,戛然而止,更加强了战士们这一复杂凝重心情的表达。 二、有问有答 有问有答,或自问自答,或主客对答,诗味隽永,层次井然。 《诗经·无衣》这首秦地的军歌用设问自答的形式,表现战士团结御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子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全诗采用重章复沓形式,先设问,接着自我作答。“谁说没有衣裳?”“战袍伙着披,君王兴兵打仗,修整好我们的戈矛,共同抗击仇敌”。说了“同袍”,再说“同泽(内衣)”和“同裳(战裙)”,表示内外上下衣物跟战友与共。说了修“戈矛”,相继说修“予戟”、“甲兵”,表示先修短兵器,再及长兵器以至全部武装械备,由“同仇(共同对敌)”到“偕作(共同奋起)”,以至“偕行(同赴战场)”,三章逐层递进,极有层次。 唐人崔颢的乐府诗《长干曲》二首,女问男答,极富情趣。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首写一女舟子对另一条船上的男子萌生爱慕,试探地问道:“您家住在哪里?我的家在建康(今南京)的横塘。我停下船来问一声,也许我俩是同乡。”第二首写男子回答:“我家靠近九江(长江下游)水,常年来往在九江边。虽然我俩同是长干里弄(地近横塘)的人,可从小就互相不认识,无缘会面。”两首诗全用对话写成,问得巧,答得也妙。女子开朗率真、男子朴实厚道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答非所问 答语和问话从字面上看有点不相一致。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回答不说什么“时候”回还,却说骑上神仙的坐骑访游名山,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又如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回答不说瘟君往“哪里”逃,却说让我们点起明烛,烧个纸船,送它上西天去见鬼吧!用形象描写以表示血吸虫消灭后人民对瘟神的嘲弄讽刺。 四、藏(寓)问于答 藏(寓)问于答,即明写答,略去问,将问的问题隐含在回答之中。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首句写诗人在松树林下向童子发问,下面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师尊出去采药了”,“就在这座山里采药”,“不知道他究竟在白云深处的什么地方采药”。读者从道童的这些答话中可以体味出寻访者一一的问话来:“法师在道观里吗?”“干什么去了?”“到什么地方采药去了?”明写道童的回答,略去寻访者的问话,从侧面勾勒出一位世外隐者的飘逸情致,精练含蓄,收到了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的艺术效果。 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6361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0c7021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