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二)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三)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二)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四、课前准备: 录制配乐故事:《盘古开天地》、《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千字文》(片段)译文、《千字文》歌曲、古琴乐曲、《二十四节气歌》。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小故事。(播放正文“经典链接”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2.这个故事有趣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记录到这本《千字文》里。(板书: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它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相当于把我们现在学的各门学科汇集在一起。这么多的知识,作者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就串联成了,大家说作者厉害不厉害?现在,大家肯定迫不及待地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板书:第一课) (二)初读正字音。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来给大家读一读这一课。(师范读,配古琴乐曲) 2.(出示带拼音的字幕)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请你用笔圈出来,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准,学得最快。 3.指名开火车轮流读四句,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请学生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师重点指导“荒”、“盈”、“昃”、“辰”、“宿”、“收”、“闰”、“藏”、“调”的读音。 4.小组轮流读四句。 5.音频带读(齐读)。 (三)理解文意。 1.大家读得非常好,学得很认真,请为自己鼓掌!现在老师要想请小朋友们仔细 听视频中小老师的讲述,然后说说,听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 (视频播放: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寒暑四季循环变化,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存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把自己知道的,感受到的对应古文读一读。) 设想生:(1)了解了当时天地的颜色,感受到了宇宙的广阔。(板书:天、地) (2)了解到太阳、月亮的变化,感受到了星辰布满天空的美。(板书:日、月) (3)感受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有人民秋天和冬天的忙碌。(板书:秋、冬) (4)感受到了古人很聪明,懂得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板书:阴、阳) 2.总结:这些描写的都是大自然。(手圈板书,板书:大自然) 3.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配古琴乐曲) (四)品韵律。 1.听完大家的朗诵,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再读一读。请小朋友们认真听,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黄、荒、张……”都有一个“ɑnɡ”音,这就是我们常说到的——押韵。这也就是古文的声韵美。 2.这么声韵美的文章,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朗读呢?(生:摇头晃脑读、拍手读、男女配合读、带动作表演读……)大家朗读的方式真丰富啊!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一课吧!(配古琴乐曲)(选两至三组汇报展示) 师点评。 3.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韵律美。我们还可以用唱的方式,把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唱出来呢!不信,你请听!会唱的小朋友也可以轻声跟着唱。(播放《千字文》歌曲) (五)课外延伸: 1.歌中景色美不胜收,我们诗中的风景也毫不逊色。古代描写大自然的诗句有很多很多,你会想到哪些关于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句呢? 2.大自然给予我们这么美的景物,这么美的生活环境,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大自然呢?(表扬语) 3.这些诗句带领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老师这儿也带来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汇集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结晶的诗歌——《二十四节气歌》,再次感受不同时节的不同的美景。(配乐)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4.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可以用我们本课当中的哪句话来概况啊?(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大家真聪明。最后让我们一起将本文诵起来,来结束今天的课程吧! 七、板书设计: 《千字文》第一课 天 地 日 月 大自然 秋 冬 阴 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19f40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