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道宫门,两重世界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修复师――这群神秘又发光的人,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过千年;但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 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感染我,最打动我的,还不是他们的高超技艺,而是修复师们的状态,沉稳亲善,沉着丰满,满满的生机。他们没有因为工作严肃沉闷,却意外的风趣平和。向上的热情更能让人感觉到这份职业饱含着旺盛生命力,他们在延续,他们在传承。 我们眼中的神秘,却是他们手中的日常。看着每个办公室外养的鸟,喂的猫,种的瓜果花朵,众人撑着一张大大的厚纸接住打下来的杏儿,这才是真正的生机。修复师们不仅仅是在面对一份赚钱的职业,而是面对一个自己选择的世界,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 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他们不仅融入着自己的情感,更渗透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品格意志,用自己的涵养与眼光去看待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理解点滴滋润着手中的宝物,重新焕发着它们的光荣,也清楚看到了不知不觉注入其中的自己的痕迹。品格不同,审美不同,心境不同,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修复结果。瑰宝千里迢迢找到与自己相知的修复师,是真正的幸运。正是这场奇遇,才注定了这些文物拥有生命。修复师握着灵性的文物,他们与文物的缔造者们对话,与文物本身对话,或许时不时还会用叹为观止的崇敬之情体悟着文物的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用那位女老师的话说,你觉得他们每一个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的。 因为有了人,千年瑰宝,紫禁城,哪怕片片砖瓦也才有了生命。因为我们在和他们相遇,相知,交汇。只有人的制作,人的观赏,人的赞叹,人的传承,才让他们拥有了灵魂和生命。纯正的物件永远是死的,人的情感永远是活的。 窃以为这部纪录片更侧重于讲述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这神秘的深宫有着怎样一种生活。只看片名,很难想到是这样一种平实的格调。我很喜欢这种侧重,掺了浓浓的人情味。这本身就是一份需要太多真挚感情才能从事一生的职业。文物是有温度的生命,他们理应需要更多人的执着与热忱。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 撰稿人:高二〔7〕班傅思涵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道宫门,两重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57117c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