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不仅汉字,而且当时汉字的原音也被引入了日本。由于中国的时代和地域方言的不同,结合容纳了汉字原音的当时日本的文化状况,在日本也产生了多种读法,主要的音读是吴音和汉音。 吴音(日语:呉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指奈良时代由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僧从长安学习到汉音并将其带回国之前已在日本使用的汉字音。吴音与汉音一样主要传承了中古汉语的特征。 一般认为吴音在南北朝时代(西元五至六世纪)从南朝直接传入日本。吴音是当时中国的汉语标准语,晋朝衣冠南渡以后,作为官方标准语音的中原洛阳雅音南传江南,在京城演变为金陵雅音,即称吴音,此吴音不同于东晋以前吴地更古的汉语吴方言。有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支持此说法的史料并不充足,而且中国南方和日本通过东海往来更方便。 六朝时佛教开始盛行,故吴音多使用于佛教用语与律令纪)古代的法律与政令纪)用语,在汉音导入后也没有消失,直至现代仍用汉音一并使用。另外“古事记”的万叶假名多使用吴音。 唐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类。广义的“唐音”(唐宋音)指镰仓时代以后直至近代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包含镰仓时代传入的“宋音”与狭义的“唐音”,即江户时代(明清)传入的汉字音。“唐音”的“唐”与“吴音”的“吴”和“汉音”的“汉”一样,并非指朝代,而是对中国的泛称。 唐音的例词如下列举(此处一并列举可能为宋音的词)。 椅子(イス) 蒲団(フトン) 行灯(アンドン) 行脚(アンギャ) 馅(アン) 明(ミン) 清(シン) 普请(フシン) 白汤(パイタン) 石灰(シックイ) 馒头(マンジュウ) 惯用音是指音读(日本汉字音)中不属于与中国读音有对应关系的吴音、汉音、唐音的任一类的读音。来源一般是误读的约定俗成或者为发音方便而作的改读。部分错误读法(白字)约定俗成之后成为正式读法,特别是按声旁读半边。例如“输(シュ)”误读为“ユ”(“输入(ユニュウ)”),相当于在中文中把“输”读为“俞(ㄩˊ,yú)”,“输入”读为“俞入”。又如“洗(セイ)”“涤(デキ)”“涸(カク)”“搅(コウ)”“耗(コウ)”等字也发生误读:“洗涤(センジョウ)”“涸渇(コカツ)”“搅拌(カクハン)”“消耗(ショウモ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9d661514791711cc791797.html